网站首页 本馆概况 读者服务 读者园地 动态信息 数字资源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本馆概况
读者指南
读者园地
动态信息
数字资源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参考 - 正文
信息参考
石首图书馆领导参考2016第三期(一)
发布时间:2016/8/29 10:16:57    
 


目录

重点推介

02中国经济再平衡  创造新发展机遇

038位国际级大师 预言10大未来趋势

聚焦中三角

05以茶会友 湖北引资280亿

06 湖南推“两型社会” 昭山示范区变“绿心”

探索改革

07 沪深化国企改革激发活力 自贸区加快金融业

开放

08 中国以“去编”闯关教育医疗结构改革

经济广角

09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局中国经济谋“脱胎换骨”

11 中国金融体系 如何现代化?

12 内地各省GDP半年报出炉 渝藏居首 辽晋垫底

科教文卫

13 “十三五”科创规划出炉 多项主要指标翻番

重大跃升

14 中国文物事业迈向 “十三五”新时期

三农问题

18 中国青年成为扶贫“主力军”

19 “网际网路+”效应 年轻人回乡 网农带动网

购与脱贫

20 青岛光伏小镇“种太阳”赚钱 年发电2.2亿度

农民搭上致富快线

社会观察

22 中国会出现大规模失业潮吗?

综合治理

23 水淹武汉反思:建设海绵城市迫在眉睫

环球视野

26 中国是否应该重新拥抱朝鲜

学术前沿

28解读“G20峰会”

讯息快递

重点推介

中国经济再平衡 创造新发展机遇

黄碧娟 香港《信报财经新闻》2016年8月12日

去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相等于土耳其或瑞典的国内生产总值;中国人外游达1.2亿人次,是2007年的三倍;中国亦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械人买家,占2015年全球工业机械人销量超过四分之一。

中国的经济规模从这些数据就可见一斑,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过去30年以惊人的速度蜕变,虽然现在增速稍为放缓,但是中国仍是全球增长的火车头,市场需求和偏好相较以往也有很大转变,成为一众香港企业不可或缺的市场。

中国经济增长步伐现正处于二十多年来的低位,外界为此显现困惑和担忧。然而,若顾及中国国情,投资者往往需要以超越短期波动和挑战的目光去审时度势,才不致忽略中国的长远增长潜力。

毕竟,中国正在过渡至更高质素和高效能的可持续增长,其经济也正经历从“蓝领”(制造业)到“开领”(居家工作);从低技术到高科技、从农村到城市、从出口主导到内销带动的重大转变。

在这前提下,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介乎6.5%至7%的新常态,确实要比经济起飞阶段时的惊人双位数增长来得实际。因此,现在的中国经济增长步伐是没有什么值得忧虑的,反而应被视为可持续的发展趋势。

虽然经济形势的转变,加上增速放缓意味着企业经营环境会比以往困难,但中国的经济转型亦将创造新的发展机遇。

三趋势:消费 城市化 绿色经济

在转型的过程中,有三个大趋势特别值得留意:消费、城市化和绿色经济。另外,向高科技制造业过渡也将是机遇所在。这些发展正好与香港的优势不谋而合,并将进一步加强两地的贸易往来。

先说消费,中国内地13.7亿人口的人均财富仍不及美国居民,不过,我们预计到2025年,超过60%的内地城市人口可达中产。他们将更有能力负担衣食住行以外的其他消费,如旅游、看电影、健身以至教育,从近年愈来愈多内地学生来港升学的趋势就可知一二。又以医疗为例,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医药市场,2015年内地市场在药物方面的总消费高达1200亿美元。随着中国人愈趋富有,老龄化日渐加剧,这项消费还会继续上升。

近期中国市场的波动,并未影响国民的消费意欲,去年全国售出超过2100万辆汽车,数量超过美国、日本、德国、印度及英国的总和;6月份的零售销售额更按年增长10.6%。此外,中国的消费者也渐趋成熟,善用互联网、手机及数码科技,品味亦日渐与国际接轨。这使得全球供应商,包括身处香港的商家,能够轻易地把这个庞大的消费族群纳入覆盖范围。

与此同时,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及推动绿色经济的决心,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基建投入,亦将刺激城市基建、新能源和清洁运输的投资。

风力发电、污水处理科技、交通管理系统、电动汽车、机场科技、飞机制造等项目,无不充满机遇——中国正计划于未来数年建造数十架全新的民航飞机。

中国内地不同的政府部门正同心协力,推动制造业价值链提升,实现中国经济向高科技转型。

在内地个别地区,这些举措正如火如荼地实施,尤以珠三角地区最为明显。作为大型高科技企业--如华为和腾讯等的发源地,区内亦不乏较小规模的创新型企业,如无人飞行器制造商大疆创新。这些企业对那些能提升自身生产力和产品的科技和技术求之若渴,这才令上述提及的工业机械人去年中国销售增长达17%。

虽然增长势头仍在,内地仍然需要作一些困难的决定,以确保长远发展。无可否认,高速发展是无法永远维持,而中国经济的再平衡、工业的基础提升还有创新型经济的建设,都充满复杂性,不会一蹴而就。

对于希望把握中国经济再平衡发展机遇的企业和投资者,他们的目光必须超越短期波动,并积极参与中国市场改革,掌握最新行业趋势和消费模式。同时,他们亦需要有心理准备,接受增速较慢而质效较高的经济增长新常态。对投资者来说,这一切均需要耐性和时间,假以时日,将得到丰厚的回报。

八位国际级大师 预言10大未来趋势

台湾《远见杂志》2016年8月1日

《远见》30周年庆、超越未来三部曲,远征日本、矽谷、波士顿等地,探访当前全世界创新能量最丰沛之处。此次,《远见》团队与美国八位重量级大师面对面,从科技、产业、创新设计、机器人、资讯教育、共享经济及生物科技等各领域,请他们分享对未来趋势的观察,将如何颠覆你我的生活!

1986年,《远见》创刊,台湾党禁、报禁解除,两岸开放探亲,企业也开始走向海外。

回首那时候的台湾,是一个混乱、却充满希望的时代。

30年过去,展望2016年的今天,欧盟面临崩解危机、恐怖主义流窜、世界经济持续衰退。

不独台湾,全世界都更混乱、更不确定了。

而此刻,希望在哪里?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远见》走访日本、矽谷、波士顿等地,直击当前全世界创新能量最旺盛的地方,也陆续访问来自美国、法国、义大利与以色列各领域大师,希望预测未来。

我们发现,有10大趋势,几乎是所有受访者都一再重复提到的。

趋势预言1:无所不在的机器人 即将到来

走进MIT“电脑电脑科学及人工智慧实验室”(CSAIL)主任丹妮爱拉.茹斯(Daniela Rus)的实验室,看到设计的各式各样的机器人。她明确预测,机器人将会先跨入制造业,商店,工地,最终会进入家中。未来任何人、任何地方都有机器人可用,就像今天使用手机那样简单。

趋势预言2:物联网掀起一波 新经济复兴

世界三大未来学家、2015米兰世博创新设计师迪巴里(Vito Di Bari)大胆预言物联网正在上演与工业革命同样的变革。大规模的重新设计与改造,将带来一波新经济复兴。

趋势预言3:共享经济无所不包 颠覆所有行业

早在2000年就预见共享趋势,进而创办全美最大汽车租赁共享平台Zipcar的共享经济教母蔡斯(Robin Chase)说,共享经济是一个全新的经济型态,它无所不包。未来每件事、每家企业、每个领域,都会朝这方向发展。

趋势预言4:私家车消失 “无人车”改变城市交通

全球城市每天有数以亿计人口开车通勤。但MIT 媒体实验室“Changing Places”研究群的主持教授蓝森(Kent Larson)却深深相信,未来私人汽车将在城市内消失。人类可以透过共享,用更少的车,满足更多人的交通需求。

趋势预言5:生物世纪来临 重演数位科技产业盛况

正如《远见》采访团队远赴波士顿所见到的,在基因工程突破下,当地所有人都在谈论生物科技产业正在上演当年数位科技产业起飞的盛况。他们看好“Bio is new digital” “生物世纪正在到来” “生技业发展速度将打败摩尔定律”。

趋势预言6:告别平庸时代 中产阶级工作消失

机器人、物联网、无人车、共享经济、生物科技……,许多大师在点出未来产业崛起的同时,也都提到,中产阶级要有面对冲击的心理准备。

《世界是平的》作者汤玛斯.佛里曼指出,中产阶级“高薪、中等技能”的时代过去了,现在只有高薪高技能,和低薪低技能。

趋势预言7:所有人都必须不断 “重新教育”

《第二次机器时代》作者布林优夫森(Erik Brynjolfsson)相信,机器即将取代大量工作,未来是“赢者全拿”时代。

但这不是人类的末日,只要每个人都不断重新教育,学习新技能,就不会被机器取代。

趋势预言8:程式语言 是未来基本沟通方式

各种新科技加速崛起汇流,使得电脑程式语言已经成为人类最需具备的新素养。

世界科技奖教育类得主、MIT媒体实验室“Lifelong Kindergarten”研究群主持教授瑞斯尼克(Mitchel Resnick)特别强调程式语言的重要性。他说,学写程式很重要,人类过去用图像、文字来沟通,现在写程式也是一种沟通想法的方式。

趋势预言9:若工作被消灭 需要更多的“创业”

尽管许多工作被淘汰,但“如果你是创业家,现在是有史以来最好的时候,”布林优夫森说,因为你很容易接触到更多的人,影响力更轻易建立。

趋势预言10:社群就像暴风眼 让你能在飓风中跳舞

佛里曼说,所有人都无可避免被卷入市场、大自然和摩尔定律这三种加速力中,必须找到暴风眼位置,才能在飓风中跳舞。在他看来,这个暴风眼就是“社群”。社群能是前进的桨,也能是稳定的锚。

聚焦中三角

以茶会友 湖北引资280亿 恩施硒茶贡茶望走向国际

邹珍贵 香港《文汇报》2016年8月13日

2016鄂港合作项目对接洽谈会近日借香港美食博览暨茶展的时机在香港举行,湖北省与香港地区企业共达成合作项目20个,投资金额280亿元人民币。湖北省副省长曹广晶指,两地经济互补性明显,湖北努力成为国际商品在中国中部的分销中心。

湖北高度重视与香港地区的交流与合作,经贸关系日益密切。截至去年底,香港在湖北的投资项目已达7,373个,实际到位资金177.7亿美元。

此次达成的合作项目中,10亿元以上项目9个,涉及电子信息、食品加工、新能源材料、现代服务业等多个领域。其中,襄阳市南漳县与祥和投资(香港)有限公司对接的鹏远达农产品加工项目等12个重大项目在会上集中签约。

曹广晶表示,湖北工业基础雄厚,交通条件便利,科技教育发达,商业氛围浓厚,是国际商品华中集散和分销中心。鄂港之间的经济互补性十分明显,合作空间广阔、潜力巨大。湖北诚邀香港国际性分销商、代理商、贸易商和物流商进入,将湖北打造成为国际商品在中国中部的分销中心,实现湖北和香港两个分销中心的直接对接,进一步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双赢、共同发展。

由于地处北纬30。上下,地理气候适宜,湖北省自古以来就是全国主要产茶区之一。

恩施州大力推介恩施硒茶

湖北恩施州11日起在美食博览和茶展上大力推介“恩施硒茶”,恩施馆更是展示传承300余年的“皇恩宠锡”伍家台贡茶。

恩施伍家台富硒贡茶有限公司总经理廖俊华告诉记者,此次到港推介贡茶产品希望能借助香港平台把贡茶进一步推向国际市场,他还打算在港开茶楼推广贡茶和恩施硒茶。

海归新一代接力传承贡茶

廖俊华出身茶叶世家,2014年从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毕业后,毅然回到家乡从事制茶业。他表示正是秉承祖辈的茶品人品,才让他成为了新一代的匠心贡茶的传承者。

据廖俊华介绍,追溯恩施茶叶的历史,最具特色的要数宣恩伍家台和这里生产的伍家台贡茶。他说,“皇恩宠锡”万亩富硒有机茶园位于恩施州宣恩县硒茶主要产区、伍家台贡茶发源地核心区域,这里土壤为pH5. 5 左右的酸性紫色沙壤,天然含硒量远高于一般土壤。

廖俊华的企业自有有机茶园基地5,158亩,他一直致力于把在海外的所学和恩施良好的生态及富硒条件结合起来,打造立足本土面向世界的茶叶品牌。

廖俊华希望在港开茶楼

他还介绍,伍家台茶园现在已经“变身”农业观光公园,增加了旅游功能,以伍家台贡茶的文化底蕴作支撑,将贡茶文化融入茶叶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能够让前往参观游玩的香港游客“一站式”体验土家苗寨的茶文化。

同时为了推广贡茶和恩施硒茶,他还表示想在港开茶楼,让香港市民能够品尝到传承300年的“皇恩宠锡”伍家台贡茶。

湖南推“两型社会” 昭山示范区变“绿心”

周芷行 台湾《联合报》2016年8月15日

湖南正推动“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其中长沙的昭山示范区是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五个示范区之一,成效逐渐卓著。

中新社报导,昭山示范区位于长沙、株洲、湘潭三市的地理中心,森林覆盖率达到64.2%,区内各条水系都达到Ⅱ级以上,负氧离子含量达到5000以上,拥有一个诗意的称谓—“绿心”。

根据建设规划,这块“绿心”禁止开发,然而该区技工贸总收入却从2011年的65.9亿元人民币增加到2015年的150亿元,年均增长16%;财政总收入从2.4亿元增加到5.62亿万元,年均增长23%。

报导称,当局用高端化产业项目走绿色崛起之路,是湖南“两型”探索的一个缩影。九年来,湖南在一步步探索中,不仅实现经济发展的质优量升,也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净”,成功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之路。

“宁少GDP,不多COD(一种有机污染参数)”,湖南“两型”探索第一步,就是“壮士断腕”式迁出或关闭污染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转身。

“投资商必须严守坡度25度以上不开发,山不推、树不砍、水不填”。昭山示范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成秋兴说,以示范区为例,从2009年成立至今,共拒批重污染工业项目19个,对21家无证生产的违法企业彻底清除,同时拒绝200多家不合生态规划的企业进入。

生态的坚守,转型的阵痛直接影响昭山GDP增长,但当全区实现无烟囱,高附加值、环境友好的企业纷至沓来。山市晴岚文化小镇起步,美丽乡村建设生态农家乐成城市人的锺爱……青山绿水一样生长出金山银山。

“产业何必要烟囱,低碳环保赢未来,三年后昭山年旅游人口将达500万以上。”昭山示范区文体广新局局长、文产办主任尹奇军说,绿色产业群已初具雏形。

2013年,湖南环保产业总产值1073亿元,成为湖南第11个千亿产业。2015年,湖南省环保产业年产值达到1600亿元,在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位居第三,仅次于先进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产业。

报导称,“两型”呈现美丽湖南经济新版图,单位GDP能耗持续下降,节能减排任务超进度完成,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为2007年的3.18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1.1%,湖南逐步走上一条低投入、低能耗、少排放、能循环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改革探索

沪深化国企改革激发活力 自贸区加快金融业开放

韩碧如 香港《信报财经新闻》2016年8月6日

上海国企改革再有新进展,市政府提出以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为重点,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另外,在金融开放方面,提出加强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联动,加快推动资本项目可兑换、人民币跨境使用、金融服务业开放。

鼓励推私企融资产品

A股市场近日数度热炒上海国企改革概念股,相关ETF更乘势发行。上海市人民政府周五就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布意见,提出深化国资改革带动国企改革,要推动开放性市场化重组,加快落实“创新发展一批、重组整合一批、清理退出一批”清单,推动国企新增投资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和民生保障等领域集聚;推动具备条件的国有企业整体上市或核心业务资产上市,加快股权运作,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机制市场化。

在国企管理机制上,意见指出,要深化国企领导人员薪酬制度改革,选择符合条件的竞争类企业,对职业经理人和市场化选聘管理的国企经营者试行差异化薪酬分配办法。完善国企法人治理结构,推进董事会、市场化选聘经营者、职业经理人等改革试点。

另外,对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意见提出,鼓励金融机构积极推出适合非公有制企业经营特点和融资需求的金融产品,解决非公有制企业融资难问题。

上海市政府同日就工业方面的供给侧改革印发指导意见,提出目标在2020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力争保持约25%,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重达约20%。

落实工业信贷差异化

意见指出,要落实差别化工业信贷政策,引导企业有效利用境内外低成本资金。推动商业银行开展应收账款融资、投贷联动等金融服务创新。支持企业开展上市、发债、资产证券化,以及在“新三板”、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

《人民日报》曾在上周一头版肯定上海国企改革的成效,上海把国企分为竞争类、功能类、公共服务和混合型4类,据此制订不同的责任、改革目标、考核及激励措施,分类改革。报道说,上海在过去两年多先后完成绿地集团、上海城建、华谊集团的整体上市,并拟在2016年基本完成市国资委系统企业集团公司制改革。

目前,上海国资系统共有47家国企,其中竞争类国企包括金融类6家,产业类27家;包括国际和国盛两大国资平台在内的功能类国企共有11家。

中国以“去编”闯关教育医疗结构改革

法国 欧洲时报网 2016年8月12日

中国官方近期释出教育医疗领域改革信号,除将改变数千万个职业身份,更因涉及这两个与所有人休戚相关的特殊领域,而迅速成为舆论关注点。

人社部新闻发言人使用“研究制定高校、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后的人事管理衔接办法”措辞表明,教育医疗领域人事去编制化已提上行动日程,毋须再就方向问题研讨。取消事业编制是中国社会治理转型下的一条单向路径,但是,打破“铁饭碗”势必涉及上千万人的利益,因此,这场体制改革需要下较大的决心,是一场攻坚战。

好在改革“剑指”的弊端都很清楚,事业单位长期存在人事管理成本庞大,由此孳生的行政化、官僚化作风,同工不同酬、用人机制不适应市场条件,效率低下等等问题一直备受舆论诟病。同时,人们对行业的公平与效率以及“上学贵、看病难”等民生痛点也很关注。改革的逻辑导向清晰,意义不难理解,但同时难度也应看得到,对涉及人群可能做出的不同乃至激烈的反应也应给予足够的理解和重视。

首先,对于社会的健康成长而言,改革红利是显而易见的。正如舆论所看到的那样,“副部级校长”将成为历史。大学本应如此,校长由校董会择优聘任,不存在“终身制”的和“可兑换”的行政级别,但对于德才兼备的人才,待遇可以从优,来源可以灵活,做到真正“不拘一格降人才”;相反,如果干得不好,可以一抹到底;同时,人事上的来去自由、双向选择,也是对人才的尊重,对学术环境的松绑,有利于建设更加良好的学术氛围,也能更好地完善教育行业的服务功能。

医疗行业与高教行业一样,其公益性、市场性决定了行政级别在业务管理方面作用甚微,甚至可能产生人浮于事、官本位的副作用,制约社会的良性发展。

医疗和教育是两个特殊行业。从个人生老病死、谋生就业到社会幸福指数、创新创造无所不包,健康与智识是家庭与国家延续的基本保障和发展的最大空间,相关资源既是底线需求、又有无限增值可能;衍生经济既是核心市场、又是溢价高地。因此,围绕这两大领域的政策、市场、社群,必须兼顾公益普惠与绩效激励,协调难度在各国都极大。近年法国教改、美国医改引发的争议不限于行业和财政问题,已触及到公共政治意识和社会治理结构。

中国社会住房、医疗、教育改革近30年的历程不曾动摇方向,效果评价却莫衷一是,“上学贵、看病难”的感受也并非虚假。由“看不见的手”来配置资源,“孤岛效应”因这两个领域的上述特殊性而被放大。对以消费能力分配必须资源的诟病指出了部分真实问题,且与困扰欧美社会的是同一问题。当这些经济社会的系统问题与阶段性新问题——譬如“莆田系事件”引爆的市场信用危机等,一定程度导致公众改革共识的削弱。因此,改革路途中不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的岔路口,都可能成为新的挑战。

此外,“丢掉铁饭碗”引发在编人士普遍的身份焦虑,也有人担忧高校、公立医院“去编”将进一步伤害基本教育和医疗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和可靠性。这些问题确实也需要务实应对,需要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以前瞻的目光进行长效的制度设计,以循序渐进的增量改革最终达到设计的目标。比如,在人事待遇方面,采取“老人老制度,新人新办法”的原则,保证千万在编人员待遇不变,新人一律实行合同制。当然,其中如何衔接、过渡等技术问题的处理,也是改革能否顺利、成功的重要参数。但最为重要的还是制度设计本身,亦即要最终建成一个高效、公平、科学的文教、医疗体制的目标。

伴随争论和局部利益阻力,已推进20多年的教育医疗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此轮“去编”亦是推上一把,倒逼行业改革。而除了“推一把的手”,面对教育医疗两大领域改革,政府还迫切需要伸出“托住底的手”。竞争力主要源于硬件和师资力量的高校在“去编”后,优秀师资采用薪资绩效制,意味着高校必须开源;已超负荷运转的大城市公立医院和职业条件较差的乡村卫生院,将面临人才流动冲击。这些压力必然会传导至公众。在新兴在线教育医疗市场尚不足以拉动整个领域升级的阶段,如何动用政府力量托底,并令从业者和公众获得双赢,才是筑底改革共识的关键。

经济广角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局中国经济谋“脱胎换骨”

石建勋 澳门《新华澳报》2016年8月2日

2015年底开始,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重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正式拉开大幕,迄今已推进了七个多月。

开局至今,处置“僵尸企业”、化解房地产库存、防控金融风险、降低企业成本、补充供给短板从中央到地方,关于供给侧改革的各项措施密集出台,中国经济谋求“脱胎换骨”。

疏通“水道”:让回圈更顺畅

如果说中国过去的改革偏向于“根据下游蓄水情况调节水库闸门”,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则强调“不是没有水,而是水道有阻碍,要疏通水道堵点,让回圈更顺畅”。

疏通“堵点”之一,是降低企业成本。今年以来,减税降费清单有账可查:官方两次降低电价为企业减交电费约470亿元(人民币,下同);4月份阶段性降低社保公积金费率约为企业每年减负1000亿元;5月初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预计全年减轻企业税负5000多亿元;7月资源税新政全面推开,这是税收领域又一次“重量级”改革。此外,官方还发文落实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为民营企业砍掉不合理收费,各项降低企业成本负担的举措不断出台。

疏通“堵点”之二,是去除过剩产能,妥善处置“僵尸企业”。今年,关于钢铁、煤炭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相继出台,直指过剩产能“致命伤”,力推发展中高端产能。按照官方部署,中国今年煤炭行业去产能任务2.8亿吨,钢铁行业去产能任务4500万吨,共安置员工88万人。如今,各地均在紧锣密鼓倒排任务量、倒排时间表,下半年去产能将进入实质实施阶段。

疏通“堵点”之三,是降低杠杆率。中国债务规模快速上升,特别是非金融企业杠杆率偏高,这种“成长中的烦恼”已给地方政府、企业和金融部门造成负面影响。官方为此强调,要做好顶层设计,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方式,采取综合措施逐步降低非金融类企业杠杆率。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扬认为,密切结合实体经济去产能、去库存和处理“僵尸企业”的步伐,以处理不良资产为抓手,稳步“去杠杆”,防止债务问题触发系统性金融危机,应成为中国今后一段时期金融工作的中心任务。

疏通“堵点”之四,在于房地产去库存,特别是降低三、四线城市房产库存。中国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赵辰昕近期表示,当前房地产市场调控的主基调仍然是去库存,对三、四线等商品房库存较大的城市,要根据当地市场情况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化解,但也要防止一二线城市房价持续过快上涨。

疏通“堵点”之五,要补短板。近期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同时还强调,去库存和补短板的指向要同有序引导城镇化进程和农民工市民化有机结合起来。

“破旧立新”:中国谋“脱胎换骨”

找到“堵点”,对症施策,还需破旧立新。专家指出,中国当前应善用“创新”,促经济“脱胎换骨”。

中国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对记者表示,目前中国以东北为代表的产能过剩和“僵尸企业”问题,主要是由于市场体制尚不完善,经济体资源配置的灵活度不够,国有企业比重过大,加之妥善处理职工问题十分棘手,导致自我修复能力比较弱。诸多“僵尸企业”无法顺利退出,阻碍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也制约了产业的转型升级。因此,应该采取“创新双驱动”战略,除了以创新驱动经济的发展,还要通过创新驱动人自身的发展。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十三五”是中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时期,这其中,应该让金融创新成为推动改革的重要催化剂。当前,金融“脱实就虚”、“脱小就大”、“脱农就城”的特点仍然突出,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破,对金融结构调整提出了迫切要求。要加大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切实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为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突破创造条件。

此外,更重要的是,中国在去除旧产能的同时,要生成新动能。当前,创新已经成为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动力。随着今年《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的发布,中国目标明确: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203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中国金融体系 如何现代化?

朗然《香港经济日报》2016年8月1日

中国经济正步入更复杂的阶段,这个阶段金融领域的风吹草动,也就更令人关心。中国人民银行上周召开了研究工作座谈会,财经界当然要看,央行下一步重点要研究甚么。

陈雨露“3关注” 提出研究任务

人行统领研究工作的是副行长陈雨露,他是这一波由大学校长走进官场的几个特别人物之一。陈雨露在这座谈会上,有长篇讲话,但被精炼出来的“乾货”,是他对央行研究工作的部署。

陈雨露这一部署,是以3个“要关注”,来提出三方面研究任务:一是要关注供给侧(Supply side)结构性改革对货币政策和金融体制改革提出的新要求;二是关注宏观经济金融风险及其治理;三是关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通过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进一步明确“建设现代金融体系”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

陈雨露的这3个“要关注”,第一关注是落实中央要求,或者说按中央下半年经济工作的战略重点来展开;第二关注是央行自己的重点,也就是说按人行行长周小川的意思,人行下半年对金融风险既要防还要治;第三点看上去是远方的事,又由于宣传不足,很多人对人行牵头来建的“现代金融体系”,还不甚了了。

中国要建设“现代金融体系”,从国家层面来说,是伴随着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16年至2020年)的起草提出来的;而从执政党层面来说,则是伴随着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之际,因应金融在中国经济举足轻重的地位,因应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重要分量,如何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就成为关注重点,由之而来的讨论中,也就注入到“现代金融体系”的概念。

如果把目光再放远一点,则一个数一数二的大国,没有现代金融体系不可想像,为了实现大国之梦,而定下的“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走出去”战略,没有现代金融体系的支撑,没有人民币国际化,没有辐射全球的投资交易与支付清算体系、信用评级体系与金融安全保障体系,也是不可想像的。

去年12月第一场国务院常务会议,曾专门听取金融改革开放工作汇报,其实重点是听“现代金融体系”如何建设的构想。但那次会后,没有就此大做文章。过年后通过《十三五规划纲要》时,就以专栏形式介绍“现代金融体系”称如何建设,包括金融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金融调控机制、实施金融稳健对外开放、建立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和加强金融法治建设等。

争议点不少 新导向寻出路

“现代金融体系”建设已被定位不仅事关金融体制改革,更事关中国经济改革成败,现在看来《十三五规划纲要》制定,以及后来陈雨露披露现代金融体系的“八大内容”,还只能以粗线条式勾勒“现代金融体系”的建设。目前看来,金融界还有不少争议点,所以要以“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两个新导向来进一步研究,才能符合中央领导层的新要求。

内地各省GDP半年报出炉 渝藏居首 辽晋垫底

《香港商报》2016年8月6日

近日,各省上半年经济数据陆续披露。重庆和西藏以10.6%的增速位居榜首,21个省市增速高于全国二季度的6.7%,北京、上海、吉林三地与全国增速持平。

辽再现负增长

一季度增速垫底的辽宁山西和黑龙江都暂缓公布GDP数据,截至目前,辽宁和黑龙江尚未正式披露数据。不过,澎湃新闻在大连统计局官网上发现,辽宁上半年GDP总量为12812.60亿元,GDP增速-1%,目前仍为全国唯一负增长的地区。

增速超过10%的重庆、西藏和贵州皆为西部地区,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祝宝良认为,增速高的主要是西南部一些地区,而正在转型的东部地区GDP增速放缓对全国整体经济的影响远大于西部地区。东部区域天津和江苏分别以9.2%和8.2%的上半年GDP增速位列前十,但北京、上海、河北均未跑赢全国上半年GDP增速。

受困于传统工业行业的衰退,辽宁今年一季度出现35年来的首度季度GDP负增长。大连市统计局官网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辽宁省GDP总量为12812.60亿元,GDP同比增速为-1%。相比于一季度-1.3%的增速,二季度略有好转但负增长趋势未有扭转。过去两年间辽宁财政收入呈断崖式下滑,上半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为-58.10%和-31.50%。

此前数据披露暂缓的山西二季度GDP增速仅为3.4%。人民日报在昨日的文章中提到,截至7月底,煤炭行业去产能全年任务方完成38%,总体进度不理想。经济下行压力下,山西的主导产业煤炭需求不足,去产能完成不佳,经济发展自然面临严峻考验。

渝受惠供给侧改革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祝宝良认为,东部地区一般服务业占的比重比较高,制造业比重开始下降,产业在转型。与此同时,增速高的主要是西南部一些地区,这些地方工业增长快,往往GDP增速就比较高。而东部地区GDP增速放缓对全国整体经济的影响远大于西部地区。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增长室副研究员张自然也指出,“东部城市已经很难靠劳动增加来提高GDP潜在增长率,而中西部城市劳动增长的提高仍然能有效地提高其潜在增长率”。

但重庆连续10个季度GDP增速位居全国前列的,恰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人民网援引重庆市统计局副局长张富民分析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成为重庆经济发展的主线,1至5月,重庆规模以上新服务相关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4.5%;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实现营业收税增长21.8%;生物技术服务增长57.0%;新能源、新材料技术服务增长49.0%;电子商务发展也初具成效。

发改委认为,上半年地区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平稳、稳中有进,呈现出“东部企稳趋好,中部基本平稳,西部稳中有升,东北下行趋缓”的特征。区域发展新亮点不断涌现:新经济新业态加速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持续前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部分地区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广东上半年民间投资增速达到19.6%,超过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6.1个百分点。

科教文卫

“十三五”科创规划出炉 多项主要指标翻番重大跃升

余晓洁.崔静澳门《华侨报》2016年8月9日

国务院22个国家重点专项规划之一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8日在中国政府网上全文发布。规划明确提出了未来五年国家科技创新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战略任务和改革举措。

规划强调,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确保如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在规划描绘的未来五年科技创新发展蓝图中,中国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将大幅跃升。规划提出12项主要指标。“首个指标就是国家整体创新能力从现在的18名提升到2020年的第15名。第15名,意味着进入全球公认的创新型国家行列。此外,科技进步贡献率从55.3%提高到60%,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15.6%提高到20%。这是一个国家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的重要指标。”科技部副部长李萌说。

值得关注的是,多项指标在未来五年将翻番或有重大跃升。比如,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提交的专利申请量比2015年翻一番;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由2015年6.3件增至12件;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金额由2015年的9835亿元增至20000亿元。

“近年来,我国国际科技论文被引次数世界排名不断攀升,2015年位于世界第四。这一排名有望在不到五年时间内上升为世界第二,但距离排名第一的美国尚有较大差距。”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说。

未来五年,中国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将进一步加大,目标是到2020年达到2.5%。现在中国全社会研发投入约合2000多亿美元,美国是4000多亿美元。过去十年,中国全社会研发累计投入相当于美国的六分之一。

“未来中国基础研究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例将大幅提高。中国将围绕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培育重要战略创新力量。”李萌说。

中国文物事业迈向 “十三五”新时期

刘玉珠 香港《紫荆杂志》2016年8月1日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这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十二五”以来,在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各级政府以及全国文物系统、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大力支持下,中国的文物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

文物事业取得的发展成就

一是文物资源状况基本摸清,保护力度明显加大。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圆满完成,全国登记不可移动文物达766,722处,各地相继公布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和一批文物保护单位。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国保总数已达4,296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全面开展,共有文物收藏的国有单位1.53万家。全国登记注册的博物馆4,692个,其中非国有博物馆1,110个,目前还在以平均每年新增近300个的速度增加。

二是多措并举让文物活起来,文物价值不断彰显。博物馆服务社会的质量和能力不断提升,年举办展览超2万个,接待观众6~7亿人次。围绕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逐一排查186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抗战遗址状况,完成侵华日军731部队遗址、阜新万人坑遗址等46项抗战文物保护修缮和展示利用工程。文物系统管理使用的113处抗战类国保单位全部对外开放,集中推出了300多个抗战文物陈列展览。文物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配合做好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等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加强传统村落保护,首批51个国保省保集中成片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全面开工,第二批100个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项目全面启动。持续推进大遗址保护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加强文物工作与旅游发展的结合,开展博物馆文化产品创意设计推介活动,大批文化创意产品受到消费者欢迎。

三是文物保护能力持续提升,法律制度体系日益健全。2013年和201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文物保护法》部分条款进行了修改,2015年3月国务院颁布《博物馆条例》,“两高”出台了关于办理妨碍文物管理等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释,各地各部门加快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的制定完善,以文物保护法为核心的文物保护法律制度体系基本形成。打击文物违法犯罪力度成效明显,国家文物局与公安部联合成立全国文物犯罪信息中心,与海关总署在13个省份开展打击文物走私违法犯罪行动,与国家海洋局在11个省份开展联合执法巡航行动。

四是文物成为中外人文交流的“亮丽名片”。“十二五”期间,累计举办文物进出境展览300余个,成功举办赴法“汉风——中国汉代文物展”和赴美“神秘的三星堆”等文物展览。“文物带你看中国”数字展示系统在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及外国博物馆相继落地,拓展了中华文化传播渠道。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遗圆满成功,“一带一路”文物展相继举办。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申报连续14年获得成功,世界遗产总数已达50项,稳居世界第二。

 

地址:石首市南岳山大道178号 电话:0716--7183701
版权所有:石首市图书馆 鄂ICP备15020208号-1
公安备案号:4210810200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