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本馆概况 读者服务 读者园地 动态信息 数字资源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本馆概况
读者指南
读者园地
动态信息
数字资源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参考 - 正文
信息参考
石首图书馆领导参考2017第一期 (二)
发布时间:2017/3/15 16:29:13    
 

228日,成都高新区迎来了13个生物医药项目的集中签约,项目涵盖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服务和智慧健康等行业,总投资超过84亿元。这13个项目建成投产后,年营收预计将超过100亿元。

由此,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开启了2017年项目引进的开门红,生物产业项目加速聚集,距离打造国内一流、全球知名生物产业聚集区的目标也更近一步。

这一系列重大项目集中签约的背后,透射出了成都高新区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表现出的强劲吸引力:2016年,在这个面积为130平方公里的区域,实现了全年产业增加值1436.5亿元,每平方公里GDP11亿元,增长8.5%,总量占四川省的4.4%;经济品质和效益进一步提升,实现全口径工业总产值近3880.2亿元。

2017年是成都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之年,也是成都高新区奋力打造国际创新创业中心,勇当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主支撑的关键之年。成都高新区将乘势而上,奏响打造“万亿级国际创新创业中心”主旋律,深入实施“七大行动”计划,奋力跻身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为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当好主支撑。

打造产业高地 强化立区之基立业之本

“接下来,我每年都会来成都三到四次,因为这个项目对于格罗方德而言实在太重要了,这是我们在中国的第一条晶圆生产线。”格罗方德CEO桑杰䦅贾210日接受媒体专访时这样说。同日,全球第二大晶圆代工厂格罗方德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宣布,12英寸晶圆成都制造基地项目在成都高新区正式签约并举行开工仪式,投资规模将累计超过100亿美元,这也将是格罗方德在中国最大和最先进的晶圆制造基地。

如同2003年英特尔落户成都高新区一样,格罗方德项目的落户以及随之而来的“成都整合电路生态圈行动计划”,正在改变世界IT版图的格局。而随着全球电子信息产业深刻变革,新技术、新业态不断涌现,成都高新区亦力争成为中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地。

事实上,电子信息产业仅是成都高新区产业发展缩影之一。过去一年,成都高新区全年实现全口径产业总产值近7000亿元,每平方公里GDP11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近3880.2亿元,在国家级高新区的综合排名中升至全国第3位,仅次于中关村和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新千亿产业集群培育成效明显,截至2016年底,成都高新区全年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524亿元。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5%16%以上;高端软件和新兴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2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支撑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这样的成绩单背后,是产业结构持续优化、重大项目纷至沓来的共同助力。228日,成都高新区迎来了2017年项目引进的“开门红”,13个生物医药项目在成都高新区集中签约,项目涵盖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服务和智慧健康等行业,总投资超过84亿元。

当前新的经济形势下,一次性签约13个项目的场景已不多见。仅从这场签约企业来看,有全球500强、新三板挂牌企业、上市企业、中医药专业研究机构、全球排名前20的临床前安全评价机构、药物研发开发机构、海外归国高层次人才创业团队、省级三级甲等妇幼保健机构等。而这些项目选择落户成都高新区,除了看中四川和西部的资源优势和广阔市场外,更重要的是成都高新区产业基础和产业协同效应的吸引。

在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的集中签约仪式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副院长程惊秋表示,将投资10.2亿元与成都高新区共建“华西-高新生物医药谷”。项目建成后,未来将实现医疗、医学、医药的虹吸效应、集成效应和放大效应,形成集“研发孵化、成果转化、产业发展、特殊医疗、人才培养”一体化的产业链条。

新常态下,产业发展是立区之基、立业之本。回望高新区发展历程,产业增加值从3000万元左右增加到目前的超过1400亿元。在发展势头强劲的同时,高新区也面临着许多挑战,错综复杂的形势下,如何抓好产业这条“生命线”?成都高新区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为了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成都高新区将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坚持工业强基,着力打造现代产业体系,成为全球产业体系的重要节点。2017年预计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8%以上,完成工业投资265亿元、占固投比重35%以上。

发力创新创业 打造经济转型新引擎

一手抓产业发展,一手抓自主创新。

去年12月,位于成都高新区的四川蓝光英诺公司宣布,全球首例3D生物打印血管植入恒河猴在体试验成功。该技术有望解决人工血管堵塞的世界性难题,这也意味着人类朝着3D打印器官移植又迈进了一步。

近日,大型灭火、水上救援水陆两栖飞机AG600(蛟龙600)全部4台发动机首次试车成功,而作为C919、蛟龙600“眼睛”和“耳朵”的通信导航系统均由扎根成都高新区的中电科航空电子有限公司研发。

众多顶尖技术的突破得益于成都高新区的创新“基因”和精准发力。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年来,成都高新区大力实施“双创大引领”等“七大行动计划”,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创新创业举措,创新创业“基因”不断释放。

数据显示,2016年,成都高新区共新登记市场主体36253户,同比增长60.25%。其中科技型企业5200家,在孵科技型企业总量破万,达12700余家。

“科技型企业总量破万反映了成都高新区高涨的创新创业热情。”成都高新区创新中心主任缪晓波表示,2016年,成都高新区着力实施“双创大引领”行动,整合产业链资源,加强创新载体建设,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形成了在全国具有领先优势的科技创新创业政策体系。全年新增11家众创空间和孵化器、孵化载体62万平方米;累计认定的公共技术平台达67家,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较完善的全产业链公共技术平台。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人才是创新的关键。”2016年,成都高新区实施了“菁蓉·高新人才计划”,创新设立创智、创客等六大人才招引项目,以建设国际创客天堂为目标,实施推动建设国际人才城、建立高层次人才礼聘制度等举措。截至年底,成都高新区各类人才总量达26.9万人,国家“千人计划”累计达102人,省“千人计划”专家达281人;柔性引进邵斯达克、夏普莱斯、约翰·戈登及毕晓普4位诺贝尔奖得主前来设立研究机构开展技术项目合作;成功创建全国第4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全国第7家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立2亿元的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金。

2017年是成都高新区打造国际创新创业中心的关键之年,新年伊始,成都高新区抛出了两大创新创业“推进器”——《成都高新区创新创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和《成都高新区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提出以“大空间、大视野、大集群”理念全面推动创新创业工作,并分别设立50亿元协同创新专项资金、50亿元大企业创新专项资金、50亿元领军人才专项资金,支持区域内“双创”人才、企业和载体进一步壮大发展。

150亿真金白银投入创新创业,完善双创顶层设计,成都高新区迈入双创2.0时代。”缪晓波表示,双创十条将从产业、要素、制度三个层面着手,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释放政策红利、改革红利和开放红利,为成都高新区加快融入全球创新产业链注入强大动力。

提升开放水平 开启国际合作新空间

222日,面积339.96平米的“外籍人士创新创业之家”在成都高新区菁蓉国际广场正式开门迎客。“在这里,可以实现为境外人员和涉外单位提供涉外创新创业、外籍人士出入境、政策谘询、国际交流互动、跨境金融等一站式国际化服务。”缪晓波介绍,“外籍人士创新创业之家”的设立将营造融合、开放、多元的创新创业国际化氛围,提升国际化服务水平,为外籍人士在成都高新区创业和生活提供有力保障,促进外籍高端人士来成都高新区创新创业。

在成都高新区,像这样的创新创业国际服务机构不在少数。2016年,成都高新区全面加快国际合作园区建设,大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多方位培育国际化创业土壤。包括高起点规划建设中韩创新创业园,设立西部首只中外合资创投基金,韩国投资伙伴株式会社(KIP)、韩国DK集团等一批合作项目落户,储备中韩合作项目40个;大力推进新川创新科技园建设,引进项目26个,协议总投资247亿元;加快“中国-欧洲中心”项目建设,与范堡罗公司签署合作备忘录,与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达成合作意向,与享有法国“矽谷”之称的法国索菲亚高科技园区牵手姊妹园区,引进欧洲排名第一的创业加速器SBC……

据了解,作为推动中欧合作的“助推器”,成都欧盟创新中心现在拥有2000多平米孵化办公场地,先后成功引进来自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的50余家机构企业入驻。目前,20多万平方米的“云端”项目正在成都高新区加快建设,未来这里既是欧盟商品贸易展示交流中心、中欧技术交易中心,也是中欧双创孵化中心及全球500强企业总部基地。

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去年成功举办的十一届中国-欧盟投资贸易科技合作洽谈会,充分见证了成都高新区在国际“朋友圈”中的影响力。今年,成都高新区将全面深化对欧合作,加快建设“中国-欧洲中心”,聚焦制造业创新升级等领域,打造中欧开放合作示范项目;持续深化与法国索菲亚科技园姊妹园区合作,推动成立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联盟;进一步加强与德国、法国、新加坡、韩国、古巴等合作交流。以中韩创新创业园、中国-欧洲中心、新川创新科技园等国际合作园区,微软云加速基地、华韩孵化器、SBC孵化器等国际孵化载体,离岸创新创业平台、国际人力资源服务平台等国际服务平台,中韩创新创业大赛等国际交流活动为核心内容,在国际化牵引工程上作好文章。

作为已汇集人才、技术、业态、新空间等创新要素的成都高新区,其创新开放的发展思路,必将在新一轮创新创业浪潮中,聚集更多的国际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化“双创”城市新名片。

科教文卫

中华文化要“走出去”,也要“融进去”

美国 侨报网 201734

2017年春节,由华侨华人组织开展的庙会、巡游、广场剧场演出在海外遍地开花,与国内走出去的“欢乐春节”“四海同春”艺术院团交相辉映,掀起一股春节文化热潮。

这正是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国务院侨办主任裘援平希望看到的场景:依托国内资源和海外侨胞两支力量,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融进去”。

“走出去”,依靠的是国内艺术院团赴海外开展的系列文化活动,国务院侨办“文化中国·四海同春”春节慰侨访演尤为引人注目。

今年两会期间,裘援平介绍说,“四海同春”连续举办9年来,受到海外侨胞和各国民众的热烈欢迎,被誉为“海外春晚”;今年春节,“四海同春”组派7个艺术团组,分赴17个国家的38个城市访演44场,再度收获如潮好评。

裘援平表示,“四海同春”已成为春节文化“走出去”国家级品牌,未来将继续严把节目质量关,把最优秀的文化资源送到侨胞身边。

推动文化“融进去”,是国务院侨办近年的工作重点之一。“中华文化仅仅‘走出去’还不够,要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裘援平指出,支持和促进海外侨社文化建设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据她介绍,国务院侨办已同1500余个海外华人文化社团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并在华人文化精英聚集的国家和城市建立了29个华星艺术团以及全球华人乐团等。

通过对文化院团负责人和文艺骨干进行培训,提供必要的图书、影视资料等,国务院侨办大力支持海外侨社文化建设,并鼓励侨社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鸡年春节,越来越多侨胞和华人艺术团组投身海外春节演出,裘援平对此深感欣慰。“仅仅29个华星艺术团,就举办了上百场‘华星闪耀’演出活动,各具特色、精彩纷呈”,裘援平说,她还看到网上热传的海外侨胞组织的中华文化街头快闪,“场面十分感人”。

裘援平表示,在海外弘扬中华文化,最深厚的土壤是各国华侨华人社会,最宏大的力量是海外侨胞,最坚实的基础在于各国侨社的文化建设。

她强调,一定要继续支持海外侨社开展文化活动,在满足侨胞精神文化需求的基础上,通过他们助推中华文化走出去和中外文化交流,展示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融合发展。

三农问题

鄂倡推广“按户连片耕种”模式

邱保华 何长青香港商报2017312日

“三权分置”改革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又一次重大理论突破和制度创新,昨日,湖北多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沙洋“按户连片耕种”模式。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深化农村改革,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最大限度实现适度经营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春晖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谭伦蔚建议,支持改善土地经营条件,因地制宜推广湖北沙洋“按户连片耕种”,加大农村土地整理和农田基础设施投入,完善项目实施和设施管护机制,方便经营主体生产作业。

“农村现在存在土地承包经营分散的问题,不利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全国人大代表、荆门市委书记别必雄也认为,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应抓紧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按户连片耕种”。

别必雄说,“按户连片耕种”是在严格保护农户的土地承包权的条件下,以农户为单位调整耕种土地位置,通过村组内部经营权流转、承包权互换和承包地重分等形式,使每户耕种土地连成一片,最大限度实现家庭适度规模经营。

 

地址:石首市南岳山大道178号 电话:0716--7183701
版权所有:石首市图书馆 鄂ICP备15020208号-1
公安备案号:4210810200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