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本馆概况 读者服务 读者园地 动态信息 数字资源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本馆概况
读者指南
读者园地
动态信息
数字资源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参考 - 正文
信息参考
石首图书馆领导参考2017第三期 (一)
发布时间:2017/10/31 16:49:16    
 

重点推介

02 中共十九大的中国道路

探索改革

05 从十九大报告看全面深化改革

08 中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将开启中国法治新时代

经济广角

09 利用互联网促进中国制造大升级

12 中国经济增速分界线确立

14 中国制造业迎智能化新机遇

科教文卫

17 诺贝尔奖与国家软实力

19 中国研制可重复使用航天运载器

三农问题

21 振兴乡村实现全面小康

22 中共十九大为世界减贫提供“中国启示”

社会观察

23 内地楼市调控长效机制凸显三大导向

综合治理

26 如何管住权力的余热和期权变现

28 治GDP注水 还需考核配套

环球视野

29 中国国际发展援助规模或超美国

学术前沿

30 解读中共十九大报告

讯息快递

重点推介

中共十九大的中国道路

质方 香港《广角镜》2017年10月

2017年秋天世界最关注的是中共十九大的召开,在历史终结论被事实证明只是一厢情愿之际,中国究竟会走怎样的道路?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着十四亿人口,如果保持稳步发展,在不久的将来必会成为人类史上从未有过的超大型发达国家,这对失序的世界意味着什么,又对人类历史意味着什么?

以人民为中心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判断,曾经让中国一切以发展经济为中心。经过三四十年艰苦卓绝的努力,中国的经济数字上去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的确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改善。然而另一个问题凸显出来,中国社会悄悄变成了以人民币为中心,一大批中国富豪和某些贪官曾经试图将资产配置为美元资产优先,某种程度上要将中国变成以美元为中心。如果贫穷不是社会主义,那么一切向钱看,甚至这个钱还不是人民币而是美元,那就是社会主义吗?

回答这个问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果经济基础变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社会基础变成了向美看齐、文化基础变成了美国中心主义,那么中国的政治制度有可能独善其身、保持社会主义的本色不变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如果仅仅以是否富裕作为判定标准,完全没有必要是社会主义了。从物质决定论的角度出发,既然国家富强了,为何非要死守社会主义?只要中华民族复兴了,中国变成头号大国了,管它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能够让中国强大的就是好主义。若是如此,接下来一个问题是,变成头号大国就万事大吉了吗?中国就能够保持长盛不衰了吗?那么,美国现今是当之无愧的头号大国,为何仍陷入各种政治极化、经济分化、社会分裂和文化撕裂等困境之中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不妨回到邓小平晚年所进行的思考,在1993年邓小平强调,这个问题(收入差距持续扩大)要解决。虽然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但是一定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解决这些问题。否则,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诚然,这是邓小平通过观察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发展所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所作出的判断,但是这一判断用于分析今天的美国也并不过时。

如果将目光转回中国,从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到宋代的“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辈均之”及“等贵贱,均贫富”等,贫富悬殊始终是中国政治伦理视为恶政的指标,也是朝代更替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说机会平等是大多数美国人所认同的信条,对于结果平等的追求则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所以,并非富裕而是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而要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避免两极分化,要克服两极分化,就必须以人民为主体。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习近平在近几年反复强调要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这不是博眼球的噱头,而是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基础之上的理念。

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世界现在面临各种困难与挑战,但是它们的困境并不意味着中国的成功,它们制度存在的各种问题也不能印证中国制度的完美,中国要走好自己的路,关键在于办好自己的事情。以人民为中心口号的提出诚然振奋人心,但如果不能将口号落实为具体的政策,将政策落地为具体的行动,并且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那就只不过是空洞的口号。这就是中共十九大的重要使命所在,即如何将理念形成共识,将共识变成具体实践。

将共识变成具体实践

在政治层面,中国需要明确界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新的发展阶段的特点和使命,并不断完善适应发展阶段、符合发展要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既不要针对其它国家和地区所存在的危机而产生盲目自大的冒进主义情绪,也要避免将中国必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判断进行概念偷换、借此推进对中国国有企业、土地所有制和金融业等的全面私有化改革。需要切实通过各项制度将理念落实为政策,并且针对中国国情复杂的特点,各种政策制定应当注重阶层分析和因地制宜。需要在充分汲取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之上,谨记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和以国家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体制不能丢,这不仅仅是经济基础的问题,更是政治制度立身之本的问题。

在经济层面,需要突破片面追求数字上GDP的高增长,甚至为此强行拉高通胀,而是要在充分确保就业的同时,做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不要寄希望于单纯按照西方的几个经济公式规律就能够解决中国的经济问题,不要盲目用增加需求的政策来对冲需求的收缩。尽管过去几年经济增速放缓,但是中国在劳动生产率增速降低的环境下,能够在保持相对髙速度增长的同时,维持低水平的通货膨胀并且一定程度上进行了以科技进步为核心的产业升级,说明现在中国的经济竞争能力处于较好水平。需要始终注意的是,资本的唯一目的就是逐利,中国经济发展不能仅仅遵循资本逻辑,而是要在确保绝大多数人利益的前提下用更先进的生产力加强经济竞争力,否则就是走了西方资本主义扩张的老路。

在社会层面,需要突破社会建设仅限于改善民生的思路,甚至将人民视为运用福利政策施加恩惠的对象,而是要加强社会共同体建设、加强人民主体意愿和能力的建设,实现人民社会的重建。社会主义之所以被以人民为主体的中国所选择,是因为社会主义与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人民社会不是独立个体的简单相加或机械组合,而是一个既磕磕碰碰、又休戚与共的有机整体。因此,必须承认和正确面对人民社会内部的差异性和矛盾性,在此基础上,调动一切直接的和间接的力量,目标在于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要明确的是,中国道路的实践与成功,秘诀在于勤劳革命,因此依靠的根本力量是人民,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劳动大众。

在意识形态层面,需要在把握住意识形态主导权的基础之上,实现中共的理论与国家治理之间的一致性,避免正确的理论用错位的方式运行、用极端正确的方式来反对正确理论的实施等情况。中央宣传部部长刘奇葆最近在十月革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上指出,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没有能够坚持下来原因固然有很多,包括保守僵化等,但背离马克思列宁主义、背离十月革命开辟的社会主义道路则是根本原因。背离社会主义道路,既可能是形式上与实质上都背离,更可能是形式上恪守、但简单化地采用短期行政行为来压制各种不同声音进行实质上的背离,这两种情况都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中共十九大要解决的是如何将理念、理论、制度和政策融会贯通起来,落实不忘初心和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国际金融危机历经十年而未消除反而向深层次发展,美国的经济有复苏但贫富悬殊仍在持续加大,现今美国通过自身造血解决问题的能力无疑在衰退,通过向外部转移矛盾的可能性极大增强,世界治理能力也趋于萎缩。随着中国的崛起,中美两国之间的政治利益、安全利益和经济利益冲突相继凸显。持续增长相互依存的中美经济一度被视为两国关系的压舱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两国之间的政治与安全矛盾。由于中国向全球生产链中高端发展和实施走出去战略,中美之间的经济竞争与博弈加强,美国转而希望通过实施贸易保护主义和加强地缘政治博弈等对中国的崛起进行遏制。虽然中美两国的经济、政治和安全利益与矛盾相互交织,但是两国直接发生军事对抗的可能性并不高。如果说今天的中国并没有挑战美国规定世界秩序的权力,今天的美国也已经错过了制裁中国而不伤及自身的窗口期。

美国内部核心价值观的撕裂,已经严重影响到美国和西欧国家所构成的西方文明内部价值体系的自治性,并且正在变相地失去其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所占据的领导世界的软实力基础。道统的进步性在于它的人民性。当事实证明华盛顿共识带给世界是更多的战争、冲突和不平等加剧的时候,那么追求更多的人民性、更好的公平正义,就成为人类社会的共同要求,这给世界各国根源于自己本国发展来探究另一种可能提供了现实土壤。但是,美国的衰落与中国的崛起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世界正在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中国道路的对外战略中对此要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随着英国退欧,欧洲德法新轴心的说法不胫而走,特别是特朗普上任之后的美国与欧洲的关系变得日益微妙的情况下,德法两国在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不断加强,例如两国同意提高军事研发以及建设欧洲远程系统等。但其中一个静悄悄的变化是,德国正在转变为欧洲的领导者,尽管目前还处于一个相对被动带领欧洲的角色之中,未来随着英国的退出、法国日益走衰,德国将主动地成为欧洲的代表,而且现在德国总理默克尔已经被视为新的西方价值捍卫者或举旗者。随着中国对欧洲的政治和经济影响日益增强,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与中东欧十六国的合作日益深化,德国加深了对中国地缘政治策略的忧虑,例如德国外长加布里尔曾经警告,如果我们不能成功地针对中国制定一个自己的战略,那么中国就将成功地分裂欧洲。这就说明,中国会被以德国为代表的传统西方意识形态日益固化为一个来自东方的挑战者和对手,而不是简单的合作伙伴。

中国与周边关系复杂化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处于日益复杂化的进程之中,半岛核危机、南海问题、中印矛盾、蒙古的变化不定等,这些危机背后既有美国的因素,也有日本、印度和越南等周边国家的因素。需要警惕的是,既不能用中华帝国的梦想来解读中华民族复兴,也不能用去意识形态化的手法来解读国家利益。否则在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时容易陷入欧美霸权主义的话语陷阱,强调片面自利地追求国家利益,最后不得不用精英主义的立场来处理国家安全问题,使得中国的安全问题决策倾向维护越来越形成全球共同体的资本利益或者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失去了人民性也就失去了道义性。中国在处理和广大亚非拉国家的关系时,也要高度警惕救世主心态,勿落入新殖民主义陷阱。要加强南南合作,要推动发展中国家的自我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中国不但要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建设成为合作共赢的利益共同体,更要在世界秩序重组过程中发展成为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如果把精英享有的权力作为衡量民主的尺度,中国的确不符合西式民主的标准;如果把广大人民、特别是普通劳动者的权力作为民主的尺度,中国在偏离与纠偏过程中取得了相对西方世界的更好成绩。对内如此、对外也是如此,对内发展要避免重视短期利益和固化既得利益集团,对外交往同样也要注重长期利益和遵守正确的义利观,不能仅关注大国外交而忽视朋友遍天下,不能仅以GDP作为给世界做贡献的唯一标准而忽视了基于自己民族发展历程与理念的世界观。只有这样,中国道路才能真正被世界各国正确地认知和接受,才能成为人类社会的另一种可能。

社会主义事业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几代、几十代人的不懈努力;中国道路的探索与实践,是中国人民用鲜血和汗水一点点凝结而成的。离开了以人民为中心,就失去了道路前行的主体力量;忘却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失去了道路前行的正确方向。走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特别是在全球资本主义逻辑日益渗透到地球各个角落的今天,强调和实践不忘初心需要有勇气面对更多的挑战和困难。但是,回首毛泽东当年挥斥方遒的那段话,就会充满前进的动力,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让那些内外反动派在我们面前发抖吧,让他们去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吧,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努力必将稳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改革探索

从十九大报告看全面深化改革

香港 文汇网 201710月21日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明确宣示。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全面深化改革必将汇聚起磅礴之力,创造美好未来。

站在更高起点谋划推进改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在新的历史方位下,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全面深化改革仍是必由之路。

时间回溯到四年前。2013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响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惟希望也,故进取;惟进取也,故日新。

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从聚焦体制机制、统筹谋划改革任务,到坚持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再到凝聚各方智慧、形成改革合力,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崭新局面。

五年改革成就巨大。着力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压茬拓展改革广度和深度,推出一千五百多项改革举措,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

五年改革温暖人心。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谋划和考虑改革的重大问题。从脱贫攻坚到生态文明建设,从冬季取暖、垃圾分类、养老服务等民生小事到简政放权、建设服务型政府……改革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

过去5年,全面深化改革承上启下、继往开来,为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巨大动力。

站在新的更高起点上,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明确谋划——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全面深化改革开启新征程

展望未来,恢弘的改革画卷徐徐展开。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作为河北规模最大的国有钢企,河钢集团把压减产能作为转型升级的契机。“去的是产能,提高的却是竞争力。”河钢集团董事长于勇代表说,坚定不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企业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和产业升级。

建设教育强国,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报告强调,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听了报告,我们更加有信心,精准扶贫、养老、医疗、教育公平等问题将在改革中得到更好解决。”武汉市江岸区百步亭小区党委副书记王波代表说。

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报告强调,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城市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叶志勇代表说,优良的生态环境和文化资源是平潭的“真宝贝”。作为闽台合作和国家对外开放的窗口,平潭将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守望海峡、留住乡愁。

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十九大报告强调。

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检察院检查委员会专职委员、检察员彭燕代表说,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让法治成为国家和社会运行的强大保障,社会将更加和谐、人民对生活的预期也将更加稳定有序。

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报告指出,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

以改革激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不竭动力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报告提出要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自我革新精神。这是中国发展奇迹的制胜因素,也是全面深化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说。

十九大代表、甘肃陇南市委书记孙雪涛说,全面深化改革,地市一级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必须眼睛向上看,对标中央要求,确保不变形不走样;必须身子往下沉,逐项具体实施,确保落得准落得实。

今年,一些重点改革项目牵头单位收到河南省委改革办的相关文件时,意外发现文件头颜色不一样了。

河南自贸试验区开封片区“三十五证合一”以减证带动简政,收到了“红头”文件,以示表彰;个别市县未按时间节点落实省内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收到了“青头”文件,以示督办;部分省辖市有些改革方案没有如期制订,收到了“黑头”文件,以示批评。

“深化改革是一场‘大戏’,是一场‘硬仗’。任何‘等一等’的态度、‘看着办’的标准、‘过得去’的作风,只会损害改革,贻误改革。”十九大代表、河南省省长陈润儿说,“面对各种困难,不能等着‘给答案’,而要主动‘解方程’”。

坚持以人为本,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党领导的改革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是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有真感受的改革;也只有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改革才能更加科学务实。”王波代表说,过去五年全面深化改革建立起的体系,未来效率将更加凸显,各级部门将进一步把国家的好政策落实到群众身上,人民生活将更加有保障。

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运动学上来讲,冲刺阶段一个是快、一个要稳。”十九大代表、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说。

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在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上推动改革发展,是改革开放不断开拓前进的制胜法宝。

一年后,中国改革开放将迎来第四十个年头;三年后,中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航程已经开启,新一轮改革大潮正风起云涌。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将开启中国法治新时代

刘典 俄罗斯 卫星通讯社 201710月31日

中国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将开启中国法治新时代。

首先是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有利于推进构建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监察体系。自中共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提出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以来,北京、山西、浙江三省市成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各级监察委员会,从体制机制、制度建设上先行先试、探索实践,监察范围包括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国家监察机关实行垂直领导体制,扩大了监察对象,实现了监察全覆盖。为在全国推开积累了丰富经验。

国家监察机制建设有利于推动党内监督和国家监察的有机统一。监察委员会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带有法律性,而纪委带有党纪党规性,监察委员会作为监督执法机关与纪委合署办公,有利于破解同体监督难题,同时提高了反腐机构的法律地位。此举有利于破解过去我国监察体系中存在的职能重叠交叉,进而导致资源分散、效率不高等问题。

国家监察制度更新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全面依法治国、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惩治腐败的决心和自信。反腐败所针对的职务犯罪也与普通刑事犯罪的内涵与复杂性并不能一概而论,新时代对于国家治理能力提出了新的需求。因此推进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既需要科学把握法治精神和执法司法的一般规律,也要充分考虑反腐败、惩治职务犯罪的特殊性。通过法治方式形成新的运行机制,进而完善监委内部监督制约和外部的衔接协调机制,推动了人员融合和工作流程磨合,构筑起规范内部运行和纪法衔接的制度体系。

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用留置取代“两规”,将留置明确为监察机关调查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的重要手段,并通过立法对审批程序、使用条件、使用期限等做出严格限制,推动反腐工作法治化,保障权力的依法行使,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国家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惩治腐败的决心,全面依法治国理念在监察体系中进一步深化。

经济广角

利用互联网促进中国制造大升级

国世平 邓颖洁 香港《经济导报》201710

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制造业升级已经成为中国最为紧迫的任务。中国推进制造大升级,实际上就是习近平主席提出来的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内容。习近平主席提出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新就是有异于旧质,常态就是固有的状态。新常态是一种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三十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

习近平主席讲的新常态呈现四大特征:一是经济增速从高速转向中高速,要坚定不移推动结构改革;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增量扩张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推动发展成果惠及更广泛地区、更广大民众;三是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式增长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化增长转变,不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而是强调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立足点;四是经济发展驱动力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和消费驱动,既要实现自身发展,同时又以自身发展为亚太经济增长作出贡献。从这里可以看出,新常态的重要内容就是发展中国制造的大升级。

制造大升级需要先进推动工具

中国在提出制造大升级战略阶段时,遇到非常大的瓶颈,就是找不到新的工具进行突破,自从2014年开始,中国才提出通过互联网来促进制造大升级。因为互联网与各领域的融合发展展现出广阔前景和无限潜力,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对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着战略性和全局性的影响。互联网+的兴起以及在制造业的深入应用,对于推动制造业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制造业创新力和生产力,实现制造业提质增效与转型升级具有不可忽视的重大作用。

当前,中国工业整体处于深度调整期,工业增速出现明显下滑,工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制造业转型升级面临多方面问题和挑战。针对这种情况,中国政府在2015年两会首提互联网+战略,将互联网与传统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作为国家战略。习近平主席说:新常态主要呈现出要实现创新驱动、消费驱动的经济发展,就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一味的刺激需求,已经造成了中国经济中的产能过剩、楼市库存和债务高企三大困难,而供给侧改革,能改善这些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现象。

创新发展、产业升级,是新常态下经济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引擎。制造业企业正在实现结构性的转型升级,互联网催生第三次产业革命,新工业革命将步步深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是先进制造业发展重点突破的核心内容。制造业将转向智能工厂、智能制造,将迎来制造业服务化时代。智慧电网、智慧城市、智慧楼宇、智慧交通等,将促进经济社会生活形态的变化,生产生活将更加绿色,实现可持续发展。

互联网+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相融合

制造业升级实质上是产业不断实现技术进步、不断树立新的竞争优势的过程。而由于互联网+自身特有的规律和特点,我们认为互联网+可以作为技术进步要素成为实现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抓手。

一是互联网+作为技术要素与产业增长之间的推手。工业互联网将为中国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形成推动力,但是需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凸显工业互联网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将互联网作为技术要素来假设分析与制造业增长之间的关系。必须指出,当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大规模使用的时候,那些最初利用这种技术进行有效的供应链管理、零售与批发销售业务的新锐公司可以大幅提高效率,获得先发优势,如阿里巴巴和京东这样的电商龙头。当然,也相应地使传统商业业态呈现出集体崩塌。有人认为,电商对此时中国经济整体的贡献并不大,甚至还可能略有下降。但这个过程是一个产业结构和商业模式重新塑造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如何进入反弹的临界点,笔者认为必须经过两个关键的阶段。

其一是单体设备与互联网的融合需要达到高度的成熟。今天的制造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只是开始,不论是在工厂的生产在线,还是在大型企业的管理系统中,信息技术仍旧是以硬件或者设备的附加功能的形式出现的。当这些技术对效率的提升在单机上的作用发挥到很高水平的时候,才有可能在系统的效率层面进行下一步的重塑和整合。

其二是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新技术能否取得广泛使用。当新技术普遍使用之后,整个制造业系统会有更大生产效率的提高。尤其在互联网经济时代,网络效应将使得整个系统的产出规模在高效运行下获得意想不到的更大提高,比如相关服务业的应运而生。打车软件滴滴和快的的使用,使得出租车的乘车效率至少提高了30%,这就是一个用户广泛参与网络效应发挥效应的明证。因此,制造业互联网真正带来的突破增长的瓶颈是在制造业真正规模化和普及化之后。我们相信,制造业互联网会帮我们突破过去二三十年在西方国家徘徊己久的增长极限,也会帮助中国找到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抓手。

二是互联网+与制造业的结合点。互联网+引发的技术经济范式变革和作为信息技术工具在制造业的深入应用,将对制造业的制造范式和运营方式带来深刻变化,前者的表现是智能制造、订制制造和网络协同制造,后者的表现则是制造服务化与商业数字化。

制造范式变革:智能制造、订制制造和网络协同制造。智能制造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配合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贯穿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各个环节,具有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优化决策、精准控制自执行等功能的先进制造过程、系统与模式的统称。虚拟网络和实体生产的相互渗透是智能制造的本质,一方面信息网络将彻底改变制造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大大提高制造效率;另一方面生产制造将作为互联网的延伸和重要节点,扩大网络经济的范围和效应。以网络互联为支撑,以智能工厂为载体,构成了制造业的最新形态,即智能制造。这种模式可以有效缩短产品研制周期、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降低资源能源消耗。

 

地址:石首市南岳山大道178号 电话:0716--7183701
版权所有:石首市图书馆 鄂ICP备15020208号-1
公安备案号:4210810200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