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本馆概况 读者服务 读者园地 动态信息 数字资源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本馆概况
读者指南
读者园地
动态信息
数字资源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参考 - 正文
信息参考
石首市图书馆领导参考2018年第三期(三)
发布时间:2018/12/17 16:02:36    
 

环球视野

中缅经济走廊竟遭冷遇?

梁海明冯达旋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20189月25日

中国与缅甸近日在北京签署了关于共建中缅经济走廊的谅解备忘录。虽然中缅经济走廊是中国在提出“六大经济走廊”后,第二次提出与单个国家建立经济走廊,但是,外界当前对中缅经济走廊的反应,不但不如中巴经济走廊般热烈,甚至还有些冷淡,这当中有何玄机呢?

中国各大媒体对中缅经济走廊刊登了不少报道,但当我们在各类搜索引擎如Google、Yahoo输入China-Myanmar Economic Corridor作为关键词,搜索相关的新闻报道时,意外发现除了缅甸英文媒体有数篇报道,以及邻国如印度媒体,酸溜溜地老调重提认为会给缅甸带来债务负担之外,西方主流媒体如我们现在身处的美国,并没有多少媒体关注此事,这和他们对中巴经济走廊的关注程度,确实不可同日而言。

究其原因,我们认为应该至少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其一,中缅两国虽然已于(9月9日)签署了共建中缅经济走廊的谅解备忘录,且早于去年,中国政府就已提出中缅经济走廊的概念,但时至我们撰文之时(9月19日),仍未在中缅两国的官方网站上看到共建中缅经济走廊的谅解备忘录中英文版全文,由于相关文件和相关细节仍欠奉,外界自然无从作出更多的分析、评论。

其二,可能与中国政府刻意低调有关。部分“一带一路”项目,之前有过不少惨痛教训,那就是项目没做已在说,或者是说了等于做了,这不但容易招来他国的猜忌,而且项目进展一旦出现落差,还容易落下话柄,并被攻击。因此,对于中缅经济走廊建设来说,多做少说、闷声发大财可能是更好的方式。一方面,可以防止“瘦田无人耕,耕了有人争”的情况出现,另一方面,也可以防止万一走廊建设未来出现问题,也不至于引发外界太多关注,以及施加的无形压力,中缅双方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

其三,不少企业对投资缅甸持观望态度。不少号称和中国政府关系不错的亚洲国家,如马来西亚,由于政党轮替新领导人上台,竟然要求取消或修改此前已签署的合同,这种如同儿戏的做法,严重损害该国的国际形象和声誉,令欲前往这些国家投资的外国企业担心会享受同等的“待遇”。故此,由于不少东南亚国家整体投资环境暂时欠佳,导致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外国企业,对投资缅甸及东南亚国家持观望态度。

何况,作为佛教国家,不少缅甸民众认为“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已基本满足需求了,他们对于经济发展、财富增长的渴望程度并无中国人高,大量外来的投资,反而容易破坏了他们的宁静生活,引发他们的反感,在这种氛围之下,投资者的观望态度更加浓烈。

与此同时,在过去一年,我们曾先后三次前往缅甸考察和调研,我们发现,即使中缅两国签署了中缅经济走廊的谅解备忘录,但对于中国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而言,如赴缅甸投资,应特别留意以下几个因素。

其一,缅甸的商人尤其是缅甸华裔商人非常了解中国的各类情况,但中国企业则未必很了解缅甸的情况,这容易出现缅甸商人在暗,中国投资者在明的不利局面。

缅甸应该是东南亚国家中非常了解中国的一个国家。我们赴缅甸考察时,曾与不少缅甸商界领袖交流,他们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政策十分了解,部分人对“一带一路”倡议更是了如指掌,甚至知道当中有什么漏洞缅甸可以利用。另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是,我们在大部分的东南亚国家的四星或五星级酒店里,观看电视节目的时候,基本上只能看到CCTV4(中国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以及凤凰电视台,但在缅甸的酒店里,除了上述两个电视频道之外,还可以看到CCTV2(中国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这个频道是专门报道中国最新经济政策、经济情况和发展趋势。我们在与缅甸商界交流,明显发现他们不少信息也是来自CCTV2。

准备前往缅甸投资的中国企业,在投资之前需要先思考一下,看不看缅甸的电视台,以及能不能看懂缅甸电视台,对缅甸的了解到底有多深。

其二,中国民营企业投资缅甸尽量“轻装上阵”,避免“负重前行”。近期中国企业在马来西亚相关项目遭恶意喊停的“不愉快”经历告诉大家,如果在它国投资太多太“重”的项目,容易成为“人质”,在骑虎难下的情况下,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国民企往往容易妥协,招致损失。这正如笔者(梁海明)三年多前在FT中文网撰文指出,从全球跨国企业的历史经验来看,如高铁、航天科技、港口和房地产等这类“重”的项目要取得突破乃至落地生根,殊为不易。企业除了需要具备区位优势,可以因所在的国家和区域发展迅速而茁壮成长之外,还必需具备有成熟的全球网络,也就是体系优势。这对于中国目前大多数较为年轻和海外经验不足的企业来说,它们可谓较难承受之“重”。

因此,对于中国民企来说,与其“重”不可攀,不如在缅甸投资一些诸如智慧城市、互联网产品、跨境电商、医药和日用品等可以“轻装上阵”的行业,一方面是由于这些“轻”项目负担不重、门槛较低,另一方面,则是相对船小好调头。

而且,不像“负重前行”的行业那样,需要顾虑太多的政治因素,对于这些“轻装上阵”的行业,中国民营企业要想在缅甸取得成功,只要做好地理区隔(以文化与语言、国家与区域、城市与农村作区分)、人口区隔(以年龄、职业和教育程度等来区分市场)、心理区隔(以生活型态、价值观和宗教作区分)、行为区隔(以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产品使用率作区分)这四个区隔中的一个,或者两个,便能成功打开一国市场。当今,无论是欧洲的名牌服装、手表,还是日韩的电子产品,这些“轻装上阵”的行业,均是成功得做好当中一至两个区隔,产品已遍销全球,在各国市场成功落地,深值中国民企借鉴。

此外,缅甸的农业尤其是水产养殖业,也值得中国民企关注。可能去过缅甸的人,都听过有关“只有在缅甸生长的鱼,才能安详老死掉”的笑话,缅甸是东南亚国家中渔业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所对应的是由于基建落后,导致其养殖水平,捕捞水平和能力、水产加工能力和速冻设备等方面相对落后,这对中国企业而言,蕴藏着巨大的商机。何况,发展水产养殖业涉及民生,可以给缅甸民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相关投资容易得到支持和拥护。

其三,中国民企应考虑与欧美日等西方企业合作,共同投资缅甸。缅甸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又曾遭日本占领,不少缅甸民众有“崇洋”心态,将欧美国家产品排首位,其次是日韩港台的产品,再次是本国的产品,接着才轮到考虑中国生产的产品,这并非对中国产品的歧视,而是消费习惯和长期的感观使然,要改变这种消费习惯和感观,或需数十年的时间。

在缅甸民众这种消费习惯和感观下,中国民企要进入缅甸市场,应积极考虑与欧美日等国共同投资缅甸。原因无它,西方企业在缅甸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人脉丰富,且共同投资有利分摊投资风险和政治风险。同时,这种“第三方市场合作”,也可以减少中国民企与西方企业独立投资缅甸时可能出现的对抗,增加对冲、合作的空间。

简而言之,虽然中缅经济走廊当前暂时遭受冷遇,但我们认为并非坏事,外界期望值不高,反而为中缅经济走廊的建设减少了压力和增加了空间和时间,这种多做少说的方式,或许值得未来更多的“一带一路”建设项目参考和借鉴。

学术前沿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解读

《农民日报》20189月27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第一个五年工作做出具体部署,是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分类有序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据。

基本原则

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改革创新、激发活力;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发展目标

1、到2020年

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各地区各部门乡村振兴的思路举措得以确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

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初步健全。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现代农业体系初步构建,农业绿色发展全面推进。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乡村产业加快发展,农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脱贫攻坚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

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持续改善,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基本建立。

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

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基本得到满足。

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明显加强,乡村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初步构建。探索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模式和经验,乡村振兴取得阶段性成果。

2、到2035年

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农业结构得到根本性改善,农民就业质量显著提高,相对贫困进一步缓解,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

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基本实现。

3、到2050年

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耕地保护

加强耕地保护和建设。严守耕地红线,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完成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划定工作,确保到2020年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15.46亿亩。

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到2022年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所有高标准农田实现统一上图入库,形成完善的管护监督和考核机制。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到2022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4亿亩,耕地质量平均提升0.5个等级(别)以上。

土地确权

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让农民吃上长效“定心丸”。

全面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在依法保护集体所有权和农户承包权前提下,平等保护土地经营权。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加强土地经营权流转和规模经营的管理服务。

生态资源

严格控制未利用地开垦,落实和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切实加大优先保护类耕地保护力度。

强化渔业资源管控与养护,实施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海洋渔船“双控”和休禁渔制度,科学划定江河湖海限捕、禁捕区域,建设水生生物保护区、海洋牧场。

农业补贴

建立健全国家农业投入增长机制,政府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向农业倾斜,优化投入结构,实施一批打基础、管长远、影响全局的重大工程,加快改变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状况。

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提高农业补贴政策的指向性和精准性。落实和完善对农民直接补贴制度。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

人居环境

开展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查整治。实施“厕所革命”,结合各地实际普及不同类型的卫生厕所,推进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有条件的地区推动城镇污水管网向周边村庄延伸覆盖。逐步消除农村黑臭水体,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粮食安全

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按照“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要求,持续巩固和提升粮食生产能力。深化中央储备粮管理体制改革,科学确定储备规模,强化中央储备粮监督管理,推进中央、地方两级储备协同运作。

脱贫攻坚

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压茬推进实施生态宜居搬迁等工程,巩固易地扶贫搬迁成果。注重扶志扶智,引导贫困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逐步消除精神贫困。

加强宣传引导,讲好中国减贫故事。认真总结脱贫攻坚经验,研究建立促进群众稳定脱贫和防范返贫的长效机制,探索统筹解决城乡贫困的政策措施,确保贫困群众稳定脱贫。

食品安全

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加快完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监管体系,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分级及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完善农兽药残留限量标准体系,推进农产品生产投入品使用规范化。

乡村治理

充分发挥纪检监察机关在督促相关职能部门抓好中央政策落实方面的作用,加强对落实情况特别是涉农资金拨付、物资调配等工作的监督,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

严厉打击农村基层黑恶势力和涉黑涉恶腐败及“保护伞”,严肃查处发生在惠农资金、征地拆迁、生态环保和农村“三资”管理领域的违纪违法问题,坚决纠正损害农民利益的行为,严厉整治群众身边腐败问题。

乡风文明

健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农村社会心态。深化文明村镇创建活动,进一步提高县级及以上文明村和文明乡镇的占比。

广泛开展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扫黄打非”进基层。

科技创新

培育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创新主体,建立健全各类创新主体协调互动和创新要素高效配置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强化农业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原创性重大成果突破。加强种业创新、现代食品、农机装备、农业污染防治、农村环境整治等方面的科研工作。

提升品牌

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加快形成以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大宗农产品品牌、特色农产品品牌为核心的农业品牌格局。推进区域农产品公共品牌建设,擦亮老品牌,塑强新品牌,引入现代要素改造提升传统名优品牌,努力打造一批国际知名的农业品牌和国际品牌展会。

对外开放

建立健全农产品贸易政策体系。实施特色优势农产品出口提升行动,扩大高附加值农产品出口。积极参与全球粮农治理。

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农业企业走出去。

建立农业对外合作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信用评价体系。放宽农业外资准入,促进引资引技引智相结合。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关乎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局。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增进农民福祉,让亿万农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汇聚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磅礴力量。

国新办新闻发布会(节选)

20189月29日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18年9月29日上午10时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勇(正部级),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余欣荣介绍《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打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这场硬仗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把规划作为人居环境的先手棋来抓,推动各地抓紧编制完善县域的乡村布局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尽可能体现出农民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尽可能体现出乡村千差万别环境和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引导乡村建设,努力打造出各具特色的农村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二是强化督导考核。坚持中央抓总、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研究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评估体系和办法,对开展整治工作好的先进县给予奖励,推动各地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纳入党委政府目标责任考核范围。组织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项督导,压实地方责任。

三是抓好示范引领。学习借鉴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经验做法,启动“百县万村示范工程”,着力打造一批示范县、示范乡镇和示范村,进一步发挥示范带头作用,让基层干部群众学有榜样、干有遵循。

推进城乡双轮驱动、共同发展

一是统筹城乡发展空间。完善城乡布局结构,增强城镇地区对乡村的带动作用,形成田园乡村与现代城镇各具特色、交相辉映的城乡发展态势,把农村建设成为美丽、宜居、富裕的乡村。

二是推进城乡统一规划。过去搞规划,基本上是着眼于城镇的发展,今后要和城镇同步来统筹做好城乡规划。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等领域,进一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形成城乡产业发展互补、基础设施互联、公共服务均等、资源能源共享、生态环境互促的格局。通过城乡统一规划进一步促进农村发展。

三是完善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体系。重塑城乡关系,向改革要动力,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平等交换,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下大力气改善和保障农村民生

《规划》坚持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条件。持续不断加大投入,改善农村的交通、物流、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条件。二是进一步加快提升农村劳动力就业质量。三是进一步增加农村公共服务有效供给,把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随着“三农”投入的不断加大,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养老服务等资源不断向农村倾斜,城乡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小,这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目标。

推动乡村振兴健康有序进行

我国农村的情况千差万别,不可能用一个模式来实现乡村振兴。《规划》提出要区别对待,根据发展阶段的不同、实际情况的不同进行区别处理,因地制宜制定符合实际的发展目标和指标。

第一,对现有乡村作了分类。《规划》把现有乡村分成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等四类。针对不同乡村,分别明确了乡村振兴的原则、方向、目标和任务。这四类只是一个大致的分类方向,各地还要在这四种类型基础上,结合实际划分本地区的乡村类型并区别对待。

第二,坚持梯次推进乡村振兴。《规划》提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集体经济实力强的乡村,到2022年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其他大部分村庄,目标任务就不可能像东部沿海农村定得那么快、那么高,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时点就要到2035年。贫困地区的农村,现代化的目标就可能要到2050年才能实现。要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防止一哄而上、“一刀切”,不顾客观现实,搞大拆大建,盲目制定一些高目标。

第三,聚焦阶段任务。在2020年以前,贫困地区乡村振兴最优先、最重要的任务,是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这与东部沿海地区的任务是不一样的。

第四,把握好节奏力度。乡村振兴要办的事不可能一天办成,财力也不允许。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循序渐进、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推进,坚持稳中求进的总方针,扎扎实实、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

讯息快递

小型企业营运持续恶化台湾《经济日报》9月16日报道,国有企业正发挥杠杆功能,中国工业类企业7月获利比去年同期高16%,其中国企获利增24%,比私企的13.4%高出近一倍。然而,矿业与能源等上游产业获利增长虽超100%,但机械与设备等制造业获利增长却大幅减缓。私企负债仍普遍上升,且不易取得低成本资金。高盛指出,小型企业营运持续恶化,库存增加,变现时间拉长。过去20年来私企的平资资产报酬率比国企高4%至6%。国企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比重愈高,经济的长期运作效率与生产力便愈差。目前国企获利占企业总获利的三分之一,高于2016年初时的15%,势头堪忧。国企主要依赖政府支出,而非依赖市场需求,但政府的财政收入正大幅减少。国企的状况虽看似改善,却仍背负巨额负债。中国现在又计划加重企业税负来支应人口老化的开支。野村控股预估,税制更改将使企业明年的获利减少2.5%,使投资减少1.1%。

中国经济核心问题缺乏内生动力香港《星岛日报》9月16日报道,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于泽指出,中国经济面临的核心问题是长期缺乏足够内生动力。在中国特有的产能扩大型创新模式下,低价格弹性的生活必需品制造业生产率快速提升后,没有产生相应产业升级。未来政策核心应是促进传统制造业走向先进制造业,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8月中国宏观经济受多重冲击,但企业效益进一步向好,更好的利润和现金流提升企业未来抗风险的能力,社会总体价格水平稳定。这表明宏观经济初性很强,短期冲击总体可控。于泽认为,减税好于扩大基建,但结构调整要求的资产价格重估、人力资本培训、高昂的转移成本,需政府介入调整利益格局。针对转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执行中,要从上游行业减产能转移到下游行业转型。未来大的风险来源是转型迟滞放大短期冲击,宏观政策在适度关注短期的同时要关注产业转型,促进产业升级为判断政策的依据。

中国人工智能企业数置全球第二美国侨报网9月17日报道,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刘多说,中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不断壮大,在全球市场排名第二。目前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是中国人工智能企业发展比较快的地区。随着中央层面产业政策的不断出炉,各地对人工智能产业也日益重视。从2016年开始,上海、北京、浙江、广东等地陆续出台地方性产业政策和措施。截至目前,已有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安徽、吉林、贵州等20省市出台人工智能产业政策。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政策体系已基本成型,正在形成良好的央地联动效应。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表示,通过出台有针对性的具体政策,可促使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应用,加速人工智能应用市场成型;另外还有助于产学研快速整合,形成完备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有利于人工智能产业做大做强。

内地实际经济杠杆率微升香港阿斯达克财经网9月18日报道,中国社科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中心发布《中国去杠杆报告(2018年二季度)》称,今年二季度实体经济部门杠杆率略有上升,但金融杠杆率持续回落。二季度末,包括居民、非金融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实体经济杠杆率由2017年末的242.1%增加到242.7%,上升了0.6%,基本保持稳定。其中居民部门杠杆率仍在上升,半年累计上升了2%;非金融企业和政府部门杠杆率都在下降,非金融企业由157%下降到156.4%,政府部门由36.2%下降到35.3%,两者共下降了1.4%。报告指出,金融杠杆率已回落至2014年水平。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中心研究员刘磊表示,尽管居民部门杠杆率仍在上升,但相比去年同期增速有所趋缓,居民债务风险无忧。随着房价平稳,未来居民部门杠杆率也会走向平稳。

中国货币政策应释放足够流动性支持经济增长英国路透中文网9月18日报道,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刘世锦表示,目前中国经济即使没有贸易战影响也会有所减速,中国增长速度再有所降低也是正常的,货币政策应该通过释放足够流动性来支持经济增长需要。他指出,中国货币够策在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的时候应有适当反应,同时也要注意不能过松使得去杠杆半途而废。中国经济有很强内部对冲效应,抗击和吸收外部影响能力是比较强的,由于有对冲效应,经济总体稳定性是比较好的;而应对贸易战,中国国内要立足于建设高水平的对外开放的体系。刘世锦指出,现在来看贸易战比较大的是对预期的影响,包括最近股市和汇市的表现,但市场存在过度反应是正常的;而中国对外开放包括金融开放步子要适当,必要的时候稍微大一点。

中国累计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约28万吨香港中评网9月18日报道,生态环境部与联合国环境署联合召开2018年中国国际保护臭氧层日纪念大会。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不懈努力,中国累计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0DS)约28万吨,占发展中国家淘汰量一半以上。该负责人表示,中国高度重视并认真履行《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积极采取各项措施,致力于保护臭氧层的全球环境治理行动取得明显成效。加入议定书后,中国组建了国家保护臭氧层领导小组,协调指导各部门履约行动;成立了国家消耗臭氧层物质进出口管理办公室,对0DS进出口实施有效监管;制定了《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条例》,以总量控制和配额许可管理制度为核心,实现0DS生产、使用和进出口全过程管理;采取行业淘汰模式,先后在化工生产、家用制冷、工商制冷等行业实施了31个行业计划,对上千家企业开展0DS淘汰和替代。

内地制造业投资意愿弱化苗头初显香港阿斯达克财经网9月21日报道,国家发改委发布8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发展趋势监测报告》显示,今年1至8月,全国新增意向投资项目投资额按年增长4.5%,增速比1至7月提高1.4%。8月单月意向投资项目投资额增速小幅加快,其中基础设施项目意向投资降幅收窄,全社会投资意愿有所增强。然而,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的制造业投资意愿弱化苗头初步显现。报告指出,8月投资结构持续优化,髙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新增意向投资额增长较快;制造业意向投资内部分化,东部地区新增意向投资下降。发改委认为,要更好地发挥投资对稳定经济增长、补齐发展短板、缓冲外部冲击的重要作用,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数据显示,前8月内地基础设施业、制造业和房地产业新增意向投资额分别按年增长负34.2%、13.4%和38.7%。

中国成立融资担保基金破解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难问题俄罗斯卫星通讯社9月26日报道,中国国家融资担保基金9月26日在京举行揭牌暨首批合作业务签约仪式,正式启动运营。国家融资担保基金负责人表示,此举对破解小微企业、“三农”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将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国家融资担保基金负责人就基金运营管理有关问题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设立融资担保基金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小微企业和“三农”是吸纳就业、激励创新、带动投资和促进消费的主力军和重要生力军,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其次,当前,融资难融资贵是制约小微企业、“三农”发展面临的一个突出矛盾。设立国家融资担保基金,通过和地方政策性担保机构开展业务合作,带动形成全国性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并通过与银行进行“总对总”合作,共同为小微企业和“三农”提供较低成本的担保融资服务,对破解小微企业、“三农”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将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目前,基金已经与7家全国性银行签订合作协议,明确了担保机构与商业银行的风险分担比例,及银行对政策性担保业务的其他优惠政策支持。

本期所登言论不代表本编辑部观点,仅供高层领导和决策机关参考。

责任编辑:夏翎翔 审稿编辑:肖毅  本期编辑:丰斌  美术编辑:丰斌

地址:石首市图书馆 邮编:434400  电话:7773555 编辑日期:2018.9.30

 

地址:石首市南岳山大道178号 电话:0716--7183701
版权所有:石首市图书馆 鄂ICP备15020208号-1
公安备案号:4210810200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