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本馆概况 读者服务 读者园地 动态信息 数字资源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本馆概况
读者指南
读者园地
动态信息
数字资源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本土历史作品 - 正文
本土历史作品
石 首 县 名 考
发布时间:2019/10/17 10:32:32    
 

石首市1986年前为石首县。石首县始置于西晋武帝太康五年(公元284年),至今已有1730余年历史。由于《晋书·地理志下》在“南郡·石首”条下语焉不详,仅有“石首”二字,以致历代关于石首因何置县、因何名县出现了几种说法,令人莫衷一是。为了统一认识,以免以讹传讹,笔者就手头资料,对石首置县原委、县名由来进行了一些探讨,以此求教于方家。

一、石首置县前之地理

石首位于江汉平原与洞庭湖平原结合部,地处长江中游著名的“九曲回肠”段,大江自西向东穿境而过,流程至今仍有90余公里。石首南北境裹江而立,全县挟江而重,民众以江而富,城镇倚江而兴,因此长江水道是石首千百年来之生命线。

纵观长江在石首境内奔流演变史,从三代到西晋初石首置县时大致经过了三个时期:

一是云梦泽期。《墨子·公输》“子墨子见王”章云:“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云梦”即“云梦泽”。数千年来,云梦泽在不断消退,不同时期呈现不同形态,因而有不同说法,先秦两汉所称云梦泽大致包括今湖南益阳县、湘阴县以北,湖北江陵县、安陆县以南,武汉以西地区(《辞源》辞条),石首境域正在云梦泽中。《墨子》成书大约在公元前400年前后,说明当时石首境地除山岗丘陵外,其余均在水中,长江注入云梦泽,泽水下泻再为长江。大约公元前559年,战国名人伍子胥出生于今湖北监利北部黄歇口,表明此时云梦泽已向南消退。大约公元前300年前后,诗人屈原在《离骚》中悲愤呼号:“邅吾道兮洞庭。”显然此时云梦泽已消退至今湖南华容县以南一线,今日洞庭湖已经形成,江陵、安陆以南地区已成陆地,石首境内高地已退出水面,长江此段在低洼地带行水。

二是泛流期。大约从屈原生活之时代起,今日江汉地区云梦泽退出陆地已具备建郡置县条件。秦昭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拔鄢郢(战国楚都。鄢,今湖北宜城;郢,今荆州北纪南城),以汉南地置南郡,辖十八县,范围东起今洪湖东北,西至重庆巫山,北含襄阳,南至洞庭湖北岸,江陵、华容(故华容)、州陵(今洪湖市东北部)、宜昌、襄阳均是其属县。这一时期,长江石首段在江陵与石首山之间泛滥而东,江面南北宽达四五十里,石首北境尽在江水中。

三是主泓期。东汉末人桑钦所撰《水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河流专著,其书记叙长江自江陵至城陵矶仅记“江陵县南”、“华容县西”、“华容县南”、“又东南油水”、“长沙下隽县”等五个地名,勾勒出之长江水势走向大致与今日相当,但不具体,说明此时长江河面比较宽泛。南北朝时期人郦道元为《水经》作注撰成《水经注》,自江陵以下江段记载十分详细,在“油水”条下注云:“大江右经石首山北,又东经赭要。赭要,洲名,在大江中,次北湖洲下。”在此段文字前后,顺着江水自北向南、自西向东,或江右或江左列举了石首境内之阳岐山、故华容县尉治、虎洲、龙巢、故监利县尉治、石首山、北湖洲、赭要洲、杨子洲、钱官、牛皮山、生江洲、上檀浦等13个地名和夏口、子夏口、侯台水口、龙穴水口、俞口、清阳口、土呜口、饭筐上口、清水口、生江口、饭筐下口等11处沿江水口。这些记载清楚表明,到《水经注》成书之公元520年时,石首长江早已形成主泓,河床已经形成主漕,枯水季节河水已经落入河漕,只有汛期河水漫滩,诸多水口通水。同时,“大江又东”“江水左迤北出”“大江又东”“江水左得”“江水右得”“江水又右得”等记载,则表明石首境内长江河道曲折,弯道甚多;“洲在大江中”“夏水泛则有之,冬无之”“秋夏水通下口,上下口间相距三十余里”则显示当时长江石首段河道甚宽,南北相距甚远;大江中有“北湖洲”“赭要洲”“扬子洲”“生江洲”等四大洲滩,则意味此段长江河道南北摆动频繁,河床极不稳定。

总之,《水经注》所记载之公元520年前后,长江石首段水道大致与今日相似,冬春季节长江在河道运行,夏秋季节河水漫溢洲滩,过水河道宽阔,流速缓慢,极易造成水患。造成此种河势的原因,笔者认为关键是石首山。此山突出江中,形如中流砥柱,江水北来奔腾咆哮,突遇山体阻遏,急湍被逼向东北顶冲,汇成主泓,冲刷河床,形成河漕,进而南北摆动,因此石首山既是此段长江水道得以控制水势形成河道的关键,又是此段长江造成“九曲回肠”之主要因素,所以石首山对于控制水势、保障民生具有至关重要意义。正是因为石首山是此段长江水势之重要节点,所以它成了析土置县之首选。

二、石首置县之原委

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二月,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杜预,攻克江陵,“吴之州郡皆望风归命”(《晋书·杜预传》),迅速平定了江南。杜预是晋文帝司马昭妹夫、高陆公主之驸马,博学多通,明于兴废之道,是晋初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贵居高位,长于筹略,损益万机,不可胜数,朝野称美,号曰“杜武庠”。他居安思危,深谋远虑,“以天下虽安,忘战必败,勤于讲武”“错置屯营,分据要害之地,以固维持之势”“分疆刊石,使有定分,公私同利”“激用滍淯诸水以浸原田万余顷”“乃开杨口,起夏水达巴陵千余里,内泻长江之险,外通零、桂之漕”①(《晋书·杜预传》)。由引文可知,杜预作为当时南郡最高军政领导人,他考量之主要问题,一是军事驻防,二是管理百姓,三是治理水利发展经济。三个问题之基础与核心是设县置令,于是设县置令成为头等大事。

秦置之华容县(为了与今日之湖南华容县相区别,依《水经注》,称之为“故华容”,以下同)辖境很大,今日湖北监利、石首全境,公安东境,湖南华容全境均是其属地。此前故华容县地曾有两次分析:东汉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以刘备为左将军镇油口(今公安县城),析故华容县西陲和孱陵县东陲置公安县(《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吴黄武元年(公元222年),孙权称王,以故华容县东部多鱼米兼有盐,便将故华容东北部划出,“令官督办”“监收鱼盐之利”,置为监利县,治所在今监利县东北分盐镇一带,不过没过多久撤销(光绪六年《荆州府志》)。虽然故华容县划出了一部分,但辖境仍然较大,山水阻隔,舟车不便,对于故华容南部地区大片土地自然是鞭长莫及无力管理,且巴丘湖(即洞庭湖,时称巴丘湖,见《晋书·杜预传》)多荆蛮,治安尤为迫切,乃于西晋太康元年析故华容县南境置南安县②(即今湖南华容县。318年后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名华容县(见万历四十年《华容县志》《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之后,杜预大兴水利,江南开调弦口,“起夏水达巴陵千余里,内泻长江之险,外通零桂之漕”(《晋书·杜预传》);江北开杨口(今潜江市西北),导古杨水入沔水,再入长江。再后,西晋太康五年,杜预分故华容西南境,置石首县(光绪《湖北舆地纪》),同时又复立监利县(《旧唐书·地理二》)。此时故华容县地自东而西而南,共有监利、故华容(西晋太康元年省,寻复立。见《宋书·州郡三》)、石首、南安(今华容)四县并存。直到南北朝末期约北周保定元年(公元561年)前后,故华容才并入监利而不复存(《东晋南北朝郡县表》)。

杜预析地置县时何以要设石首县,前代未能留传史料。根据《晋书·杜预传》结合上文所述石首置县前之地理,笔者认为有四个原因:

第一,自然地理已成一县之势。据《水经注》记载的长江水道,当时大江大约在今公安境内虎渡河一线,河西是江安(西晋太康元年改公安为江安,南朝陈光大二年(公元568年)改为公安(《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河东是故华容;北境是江陵;江南以石首山为中心,西抵今公安黄山头北面、东面(1950年前黄山头山东面、北面是石首,西面是公安,南面是安乡,见1990年《石首县志》),东至今湖南华容塔市驿(1950年前塔市驿西段属石首,东段属华容,见1990年《石首县志》)均是浅山低岗丘陵,以分水岭为界,南是刚刚设置的南安县,北是故华容,当时石首这一区域四周均有县邑③,唯独此处没有,其独立性非常明显,具有“分疆刊石”之基础。

第二,屯兵据险,扼控长江。以石首为军事要地屯兵,扼守长江天险,可以控制上自江陵下至故华容容城长达三四百里的长江水道,其战略意义重大。

第三,保障民生,控制漕运。由于石首山中流砥柱之作用,致使这一地区长江河床南北滚动,水患频仍,亟须守令治理以安黎庶。同时,调弦口开,漕运日繁,急待有司节制。

第四,治理百姓,发展经济。西晋太康五年石首置县无人口记载,但《晋书·地理志下》记有:“南郡,统县十一,户五万五千。”平均每县5000户;又《晋书·地理志·总叙》记有:“太康元年,平吴,大凡户二百四十万九千八百四十,口一千六百一十六万三千八百六十三。”平均每户6.572人。以此平均数推算,当时石首有户5000,人口32860人。而且,石首今天的湖泊西起山底湖,往东依次有白莲湖、上津湖、孟尝湖、湘尤湖、津湖(见同治丙寅《石首县志》,今名中湖)、大汊湖、宋湖、三菱湖、杨叶湖、白洋湖等湖,一直到塔市驿西侧,均是处于浅山低岗丘陵之北坡下,沿着山体走向由西向东呈长形,湖水在塔市驿西侧注入长江,湖泊之北均是冲积沙洲。此种状况似乎透露出一些历史信息:这些湖泊可能是古代云梦泽消退成洞庭湖后、长江形成主泓时冲刷形成之长江故道,之后河道主泓北移,江滩成洲而形成之湖泊。如果是远古地壳运动山体隆起时造成湖泊,大多山体两侧均有湖,而上述这一线山体之南鲜有湖泊。此时长江石首段南北无大堤(江北荆江大堤东晋时修,见1990年《石首县志》;江南长江大堤五代南平国高季兴创修,宋代大修始成,见同治丙寅《石首县志》),南北宽约五六十里均是行洪洲滩。因此,笔者认为石首置县时的30000余人口,一定绝大多数居住在江南浅山低岗丘陵这一线上,种稻植桑、商贾贸易均在此处,在石首山置县,正好兼顾东西,管控南北,治理百姓,布施教化,劝农兴商,发展经济。

鉴于以上原因,石首置县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均备,非置不可。遥想当年杜公一定是果断将故华容西南境析出设置石首县,同时复置监利县,调整故华容县,加强南安县,完成了析境分置、四县并存之行政体制改革,奠定了今日监利、石首、华容三县分治之格局。

三、石首县名之由来

石首县名之由来历代有些记载,出现了几种说法。为窥全豹,笔者梳理如后。

(一)历代正史《地理志》之记载

《晋书·地理下》:“南郡,统县十一:江陵……华容……监利……石首……”,石首条下无其他记载。

《宋书·州郡志》《南齐书》均无石首,因南朝宋初(约公元420~437年)省石首入故华容而无载④(《荆州记》)。

《梁书》《陈书》无地理志。

《隋书·地理下》有监利,无石首。

《新唐书·地理四):“山南道,……江陵府江陵郡,……石首,次畿,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此处“置”应是复置。

《旧五代史》《新五代史》无地理志。

《宋史·地理四》:“荆湖北路……江陵府,……县八:……石首,次畿。……建宁,次畿。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升白旧(旧,1990年《石首县志》作臼)巡为县,并置万庾县,万庾寻废。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省建宁入石首。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复。南渡(公元1127年)后,省。”

《元史·地理志》:“荆湖北道中兴路,……石首,中。”

《明史·地理五》:“荆州府,……石首,府东南。元末,治楚望山北。洪武中徙绣林山左,本宋时旧治也。北滨江,江中有石首山。又东有焦山,下有港,通洞庭湖。有调弦口巡检司。”

《清史稿·地理志十四》:“荆州府……石首,简,府东南一百八十里。东,石首山。东南,石门。西,阳岐山。大江自公安入,迳县,北入监利界。其支津由藕池口分数道南达洞庭湖。又东焦山河亦其支流也,自调弦口经焦山亦达洞庭。南黄金市,西杨林市。”

以上所列自晋至清13种正史,仅有明、清两代《地理志》记有“石首山”,至于因何名县则未提及。其他或是“石首”条下未见注文,或是注文简略语焉不详,或是省废未见石首,因此史书中未记石首县名之由来。

(二)历代典籍之记载

宋元之际人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引孙宗鉴曰:“自竟陵南至大江并无冈陵之阻,过江至石首始有山。石首者,石自此而首也(转引自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丙寅《石首县志·山水》。”引文中“竟陵”指今潜江市西北部(不指今天门市),秦置竟陵县,治所在今潜江市西北部。这是通常见到关于石首县命名之第一种说法:“石首者,石自此而首也。”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记要》:“自竟陵南至大江,并无岗陵之阻,渡江至石首,始有浅山,石首者,石自此而首也。”(转引自1990年《石首县志·县史沿革》)。原来顾祖禹之言来自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不过稍变文字而已。

雷恩沛《方舆书》:“公安东,南北八十里为石首,石首亦古华容地。石首者,石之首也。又县北江边有石孤立名石首山,故县名取此。”(转引自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丙辰《石首县志·方舆》,该文题目下注:“府志节入”,是何时《荆州府志》未言明)这是第二种说法:因石首山而名石首。但雷思沛同时又说“石首者,石之首也”,到底是因始见山而名石首呢,还是因石首山而名,二说并存,模棱两可。此说亦缘自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再加上另一说形成自家之言。

以上三则史料大意差不多,主词是“石首者,石之首也”,虽然顾、雷二人未言出处,但显然来自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

(三)历代方志之记载

清同治五年丙寅《石首县志·沿革》:“晋……武帝时杜预定江南,析(故)华容县为石首、监利、华容三县。自荆江而下至石首县始有山,突出多石,为江流之砥柱,名石首山,县因以名。”此则记载明显是袭用雷恩沛语,将胡三省“自竟陵南至大江”改为“自荆江而下至石首”,避而不言出处,刻意为己立言。这是第三种说法:自荆江而下至此始有山,因山而名石首。

同治丙寅《石首县志·山水》:“石首山在县西与绣林山相毗,面临大江,有石孤立在山之首,县因以名。”这则史料也是自来雷恩沛之语,将“有石孤立”改成“有石孤立在山之首,县因以名”,这是第四种说法,同一部方志,同一撰者,竟将文字稍作改动,形成两种不同说法。

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荆州府志》:“石首县元末治楚望山,洪武中徙绣林山左,本宋时旧治。北滨江,江中有石首山。又东有焦山,下有港通洞庭。《明史·地理志》按:“自荆江而下至石首县始有山,突出为江流之砥柱,名石首山。县因以名。”此则记载前部分抄录于《明史·地理志》,后部分辑录于同治丙寅《石首县志》,无甚新意,亦无可厚非,但不知何故,编者将本是同治丙寅《石首县志》的一句话“自荆江而下”,作为《明史·地理志》之按语刊入,其实《明史·地理志》绝无此语,造成“征引无稽”伪证错误,实为可惜。

以上所录历代正史、典籍、方志之记叙,出现了“石首山”,出现了“从竟陵而南”或“荆江而下”“至石首始有山”,又突出或孤立江中而称为“石首山”;石首置县时,又因“石首山”而名之为“石首县”。因为历代设郡置县多以山水、方位、古地名、设置目的等命名,石首因石首山而得名符合历代命名规则,确信无疑。但是,上述石首县名由来的四种说法存在两个问题:最早出现于宋末元初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是不是原创不得而知;二是这四种说法似同又不尽同,似是而非,不像有些县名(如监利“令官督办”、“监收鱼盐之利”而名为监利那样没有任何歧义)一贯至今。这两个问题,正是后来出现几种说法之根由。这种状况如不改变,难以统一后人口径,极易引发新说法,因此确有进一步考证之必要。

四、统一石首县名之表述

笔者在探讨过程中,发现以上四种说法均有两个共同点:一是“石首山”,二是“县因以名”。但均出现于宋代以后,距离石首初始置县时间较晚,令人怀疑是后来好事者附会之语。对于置县已有1000余年历史之县名由来,胡三省等人不可能杜撰,尤其是胡三省、顾祖禹都是著名大家,不可能自毁清誉伪造史实,必定他们有所本方有所言,一定还有记载石首县名由来之史料他们尚未言及。于是笔者反复翻检推敲,终于找到了胡三省、顾祖禹、雷恩沛三人所言之源头。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油水》:“江水又经阳歧山北,……大江右经石首山北,又东经赭要。”这则史料中之“石首山”是笔者见到历代史料中最早出现之石首山名。《水经注》成书于公元520年前后,此时石首县已省入故华容,而郦道元仍称其山为“石首山”,说明此山之名早于石首县,石首置县时因石首山而名可信。

唐李吉甫元和八年(公元813年)《元和郡县志》:“石首山在石首县北江中,有石孤立,为北山之首,因名”(转引自《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这是笔者见到历代史料中第二次出现“石首山”。《元和郡县志》共40卷,由于年代久远,保存在《四库全书》中之版本,部分卷次阙佚,已经见不到上引原文,幸好宋代王象之《舆地纪胜》引用了此则史料,使人得知“石首山”山名之由来,并非“有石孤立”在江中而名,而是“有石孤立”在“北山之首”,也就是说“有石孤立在北山山顶”因名“石首山”。但遗憾是此段文字并未引完,重点在“纪胜”,而上文“县因石首山而名”未能引出,令人惋惜不已。

五代刘昫所撰成书于后晋(约公元937~950年)之《旧唐书·地理二》:“荆州江陵府,……石首,汉华容县,属南郡。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分华容县置(实为复置),取县北石首山为名。旧治石首山,显庆元年(公元656年)移治阳支(支应为岐)山下(实为绣林山下)。”这段文字中之“取县北石首山为名”清楚告诉人们,先有石首山,后有石首县,县因山而名,符合山因山顶“有石孤立,为北山之首”而名“石首山”之记载,整段文字道出了“石首山”、“石首县”名称的由来。这则史料显然采自《元和郡县志》,刚好弥补了《元和郡县志》阙佚部分,成为出现时间最早、内容最完整,真实准确表述石首县名由来的唯一史料。

虽然《元和郡县志》一般人看不到,但《旧唐书·地理二》平常人均可见到,但不知为何自胡三省起至今,历代编修之府志、县志以及编纂地理专著,均未引用《旧唐书·地理二》和《元和郡县志》的说法,实在令人不解。

通过以上所列史料,我们可以清楚看到,自宋末元初以来有关石首县名的说法,均来自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所引孙宗鉴语,由于两个原因致使流传过程中产生变异,出现多种说法:一是自胡三省之后疑为“立言”之故,引用前人著述不严谨,不交待出处,有意掺入己见,略变原有文字,形成自家之言。如此,引用一次变化一次,多次引用多次变化,以致同一事出现多种说法;二是方志编纂时未能采信时间出现最早、最具权威性之资料,以致予人以篡改之机。倘使乾隆丙辰、同治丙寅、1990年《石首县志》、光绪六年《荆州府志》能辑录《元和郡县志》和《旧唐书·地理二》之记载,则石首县名由来简洁、清楚、准确、权威,不至于出现数说并存问题。

根据史家采信史料“原始(或出现时间最早)、真实、准确、互证、权威”之基本原则,笔者认为本文所列多种史料中,唯有《元和郡县志》和《旧唐书·地理二》成书时间最早、真实可信、有史料互相印证、均为权威典籍,我们应当采信。笔者建议:

(一)石首县名、山名表述:

石首,汉华容县地,属南郡。西晋太康五年(公元284年)分华容县置,取县北石首山为名(《晋书·地理志下》《旧唐书·地理二》);

石首山,在石首县北江中。有石孤立,为北山之首,因名(《元和郡县志》)。

(二)自此而后使用上述统一说法,不再凭个人理解、臆测另生他说。

(三)下届编修《石首市志》时,采用上述统一说法并加以说明。

2019年8月28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乃开杨口,起夏水达巴陵千余里,内泻长江之险,外通零、桂之漕:《晋书·杜预传》此句有误。杨口在今湖北潜江市西北,为古杨水入沔水之口(《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位于长江以北,其水不能流入巴陵(洞庭湖),只能流入沔水。流入洞庭湖达巴陵者乃西晋太康初杜预所开之长江南岸调弦口,分长江之水经湖南华容县六门闸入洞庭湖再达巴陵(今岳阳)。《杜预传》撰者将杜预所开之“调弦口”、“杨口”弄混了。

②西晋太康元年析故华容县南境置南安县(今华容):关于南安置县有三说:一、今华容全境皆汉华容说。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杜预定江南,罢华容置之,谓之江安(今公安)。”南朝宋沈约《宋书·州郡志》:“南安,令,晋武帝分江安立。”二、今华容东北部分为汉华容县说。明万历四十年《华容县志·舆封》:“意古者华容地广,跨江东西,皆其境土,西鄙近安乡者,或隶孱陵;东鄙则仍华容,与监利、石首共为一县,到晋分而三也。”三、今华容全境属孱陵县说。1992年《华容县志》:“西晋太康元年,杜预定荆州,改南郡江南部分为南平郡,分孱陵县置南安县。”(以上均见1992年《华容县志》),笔者查检相关史料得知:故华容县始置于秦昭王二十九年(公元278年)(《汉书·地理志上》);孱陵县始置于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比故华容晚置76年(《汉书·地理志上》。东汉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析孱陵县南境置作唐县(今湖南安乡县),治所在今安乡县安全乡槐树村,与今石首团山寺镇一西一东,相距不过20里,作唐县隋时又改为孱陵县,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省入安乡县(见《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旧唐书·地理四》)。西晋太康元年置南安县(今华容)时,其西鄙是作唐县,已先置240年,与孱陵中间隔着作唐县,不可能越过作唐县析孱陵县而置南安县。因此,笔者认为今华容县地全境,析故华容县地所置无疑。

③当时石首这一区域四周均有县邑:见《石首周边郡县建置表》(下页)

石首周边郡县建置表

郡县

建置时间

省并复立

南郡

秦昭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8年)置,属古荆州(《汉书·地理志》卷六,1566页)。

隋开皇初废,大业初复置,唐初改荆州(《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1810页)。

荆州

西汉元丰五年(公元前106年)置,辖境约当今湖北、湖南二省及河南、贵州、广西、广东部分地。东汉治汉寿县。东晋定治江陵县(《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1762页)。

隋大业初废。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复置。(《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1762页)。

江陵

秦昭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8年)置,属南郡(《汉书·地理志》,卷六,1566页)。

 

故华容

秦昭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8年)置,属南郡。《汉书·地理志》,卷六,1566页)。

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罢,寻复置。北周(公元557~581年)废并入监利(《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1021页)。

武陵郡

约汉高五年(公元前202年)改黔中郡置,治所在今湖南溆浦县南,东汉移治今常德市(《汉书·地理志》卷六,1994页;《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1439页)。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改为朗州,大业初复为武陵郡,乾元初又改为朗州,后废(《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1439页)。

孱陵

约汉高五年(公元前202年)置,属武陵郡(《汉书·地理志》卷六,1994页)。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废入公安(《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2635页)。同时又改作唐为孱陵,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省孱陵入安乡(《新唐书·地理四》1029页;《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

2635页)。

高成

(松滋)

约汉高五年(公元前202年)置,属南郡(《汉书·地理志》卷六,1566页)。

东汉建武六年(公元30年)并入孱陵县。东晋成帝咸康三年(公元337年)其地改立松滋(《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1947页)。

作唐

(今安乡)

东汉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析孱陵县置,属武陵郡,治今安乡县安全乡槐树村(《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1282页)。

隋末改孱陵县(《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1282页)。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省孱陵入安乡(《新唐书·地理四》1029页)。

公安

(江安)

东汉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以刘备镇油口置。

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改江安。南朝陈光大二年(公元568年)复改公安(《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451页、1080页)。

监利

三国吴黄武元年(公元222年)置,寻省,仍为故华容,后复立(《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1282页)。

西晋太康五年(公元284年)复立(《旧唐书·地理》、《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2113页)。

南安

(华容)

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析故华容县地置,属南平郡。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名华容县(《晋书·地理下》456页、《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1796页。

 

石首

西晋太康五年(公元284年)析故华容置,属南郡(《晋书·地理下》455页、《湖北舆地纪》《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592页)。

南朝宋初(约公元420~437年)省入故华容(《荆州记》),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复置。宋乾德三年(公元965年)析县东境升白旧巡为建宁县,并置万庾县,万庾寻废。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省建宁入石首。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复置建宁县,南渡(公元1127年)后并入石首(《宋史·地理四》2193页)。

安乡

南朝梁(一说为陈天嘉二年<公元561年>析作唐县西南所置,属义阳郡,后属澧州(《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1103页)。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省孱陵入安乡(《新唐书·地理四》1029页)。

④南朝宋初(约公元420~437年)省石首入华容:查南朝宋盛宏之所撰、成书于元嘉十四年(公元437年)之《荆州记》,“南郡”条下仅列江陵、华容(故华容)、当阳、枝江四县,表明此时石首已省,而《晋书·地理志》有石首,二者相系,说明石首罢省是在南朝宋初至元嘉十四年(公元420~437年)之间,而且是省入故华容(当时亦无监利)。1990年《石首县志》所引《东晋南北朝郡县表》记“元嘉十七年省石首入监利”有误。

 

 

地址:石首市南岳山大道178号 电话:0716--7183701
版权所有:石首市图书馆 鄂ICP备15020208号-1
公安备案号:4210810200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