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本馆概况 读者服务 读者园地 动态信息 数字资源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本馆概况
读者指南
读者园地
动态信息
数字资源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本土历史作品 - 正文
本土历史作品
调弦口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2/12/15    
 

俞伯牙与钟子期

春秋时期,俞伯牙“自楚都东下”。

楚都是哪里呀?“荆州啊。”

伯牙自楚国都城郢都(荆州)向东行船,顺流而下,船泊调关,援琴鼓之。钟子期正好从马鞍山上砍柴下山,预备送到焦山河集市上售卖。忽然听到琴声,不禁驻足聆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见列子.汤问)这一日恰好是八月十五日中秋节,二人结拜为兄弟,引为知音,相约来年今日在此相聚。

第二年中秋,伯牙来寻子期,遍寻不着,路遇老伯,老伯将其领到马鞍山子期墓地前,说:“吾儿子期,临终前嘱咐为父,将其葬于高山之巅,如果伯牙来寻,就会听到他的琴声啊!”伯牙在子期墓前调好弦,抚琴一曲,曰“高山流水。”而后将琴摔断,终不复弹。有诗为证“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清朝王承禹赋诗一首:

《调弦亭》

昔年高山流水意,

此日清风朗玉亭。

有客雅能传古调,

不知曾得子期听。

也有人编辑了许多文字来记述这个凄美的故事: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缤纷,来欢去何苦,江中起愁云,此曲终会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后世之人多有感叹:相知满天下,知音能几人。

故事发生在石首市调关,距离古都荆州一日之程。这里有桃花山余脉马鞍山,有一个村名叫马鞍山村、马鞍山上有一处摔琴台;伯牙泊船上岸的地方叫“伯牙口。”伯牙调弦的地方叫“调弦口。”1855年官府在此设巡检司,置水路关卡,后称调关!

解放军与八一民堤

人们都说万里长江,险在荆江。调弦口又是荆江段的险中险。调关叽头长江航道在几字型的拐弯处,十分凶险。长江大堤在这里有一段十分脆弱的民堤,几与公路平齐,平常季节,江水都在脚边摆,人称“八一民堤”。为什么叫八一民堤呢?因为每到洪水季节,这一段必定包给解放军来守,所以叫“八一民堤”。

将军与湘鄂西革命根据地首府

1928年,贺龙、周逸群、邓中夏、段德昌、贺锦斋创建中国革命三大苏区之一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1930年10月,湘鄂西革命根据地首府转移设置在调关镇。成立了特委和联县政府机关;设立了银行、兵工厂、红军医院;形成了以调关为中心,辐射26个县域,纵横千余公里,鼎盛时期拥有3万余人的红军部队,诞生了红二军团。

抚摸着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纪念墙,默默诵读着一个个将星闪耀的名字:元帅贺龙,上将贺炳炎,中将廖汉生、王尚荣、成均、顿星云、黄新廷、杨秀山,少将李文清、傅传作、廖述云、周长庚、夏耀堂、胥治中、周九银、薛少卿、谭友林等等。其中石首籍开国将军9人。

调弦口,这里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这里是春秋知音文化的故地,这里镌刻着历代军民的抗洪史诗,这里也是共和国的摇篮。

来源:一木一评

 
 

地址:石首市南岳山大道178号 电话:0716--7183701
版权所有:石首市图书馆 鄂ICP备15020208号-1
公安备案号:42108102000058